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抢道标志线"最佳划线法与"切入差"值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抢道标志线”的划线,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等半径划线法”。以“等半经划线法”为计算依据得到的“切入差”值.隐含着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为负差,即第一分道以外的各分道的跑程距离对比第一分道的跑程距离(标准距离)相对缩短,有悖于公平竞争的竞赛精神。提出修正误差的三点意见,并认定了最佳修改方案,提供了该方案下的“切入差”值以及对该值的计算方法,期望新方法能够成为《国际田联手册》的新条款而为世人所用。  相似文献   

2.
田径规则规定圆弧抢道标志线丈量划线法(见图一、图二),以分三线上实跑线之分界点C′为争夺点,即以C′点为园心,以直段之长85.96m作半径划圆弧B′B_9作为抢道标志线,据此再计算出各外道之切入差。也有人提出,以C′点为争夺点,以分二线作抢道标志线,据此再计算出各外道之切入差。我认为对以C′点作争夺点的论点来说,以上两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两者相比,前者优于后者,此乃常识,故不赘述。但实际上各外道切入内道之捷径均不经过C′点,如此就达不到各道全程捷径均相等。因此,我认为以C′点作争夺点的论点  相似文献   

3.
田径运动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基层单位(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举办小型田径运动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组织召开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实践工作能力.但由于基层学校师资结构的不理想,缺少专业体育师资力量,往往造成运动会组织上的诸多缺陷.如,教师不能制定田径运动会的竞赛规程,不能掌握编排田径运动竞赛日程的规律与方法;不能掌握田径运动竞赛的主要规则和裁判方法,竞赛中随心所欲执裁等等.更为严重的是缺乏田径运动场地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懂运动场地的相关术语、误把第一分道计算线当作"内突沿"、不能充分考虑"前伸数""切入差"对各分道的影响等.其中,将"抢道标志线"画的五花八门或者没有抢道线的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4.
目前所用的抢道标志线(下称第一种抢道线)是一条弧线,位于第二直曲段分界线处,要以第二直曲段分界线为基准才便于准确画出。若以第二直曲段分界线本身为抢道标志线(下称第二种抢道线),其设计、计算和画法就更为简单。第二种抢道线的设计和计算。如图一所示,三角形AB C是直角三角形,线段b是第二直曲段分界线,同时也是抢道标志线。线段c是外道运动员的最短抢道路线。用勾股定理将  相似文献   

5.
800m抢道标志线从原来划等弧到现在划渐开线的曲线型划法,其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划规范和准确。通过裁判实践、查阅文献和专家座谈,重新计算了切入差并提出将抢道标志线划成直线,并划在第二直、曲段分界线前,优于曲线型划法,能为运动员、裁判员提供更加便利的判定方法,且不影响竞赛的公平性和起跑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田径规则规定:4×400米、4×200米接力及800米比赛,分道起跑后,必须通过规定的弯道数和抢道标志线后才能切入里道。为使运动员在均等的条件下进行比赛,规则又规定:4×400米、4×200米接力起点的前伸数为400米跑的前伸数加200米跑的前伸数,再加外道运动员切入里道所多跑的距离即切入差;同样,800米跑起点的前伸数应为200米起跑的前伸数加上切入差。直段长85.96米,半径为36米的半圆式标准田  相似文献   

7.
田径竞赛规则规定800米、4×400米接力和4×200米接力赛跑在400米场地进行时,运动员应该在各自的分道上分别跑完一个弯道和三个弯道,并跑过抢道标志线后才可切入里道。有一些比赛在进行以上项目比赛时,发现出有些运动员通过抢道标志线后,往往不是沿着直线向200米第一道起点处跑进,而是急于抢进里道,沿折线跑进。尤其是基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多数运动员都是如此,就是省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这种跑折线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运用数学原理计算,指出国内外现行田径规则中抢道线的画法使运动员的跑距不等。该文建议运用第二直曲段交界线为抢道线,把各道的切入差增加到起点前伸数中使各道运动员跑距相等的新画法。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抢道线的等半径画法不符合国际田联关于"对于每一名运动员选取的所允许的最短路线是一致的,并且不少于规定距离"的要求,故此方法已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渐开弧线画法"。切入差的计算方法也随之改变。一、抢道线的渐开弧线画法(以400米半圆式田径场为例)第一种方法(直接画法):1.从第三直曲段分界线与第1道测量线(亦称计算线或实跑线)的交点(以下称"交点A")起向前在第1道弯道测量线上固定一组大头针。大头针露出地面1.5厘米左右,相邻两颗大头针之间的距离约10厘米,交点A至最远的一颗大头针的弧线距离不少于4.20米(适用于弯道半径为36.50米的场地。其他半圆式田径场地应适当调整该距离。其调整的  相似文献   

10.
1922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麦克乐应<申报>馆之邀撰写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中国之体育及武术>的文章,该文发表在翌年3月<申报>馆正式出版的<最近之五十年>纪念刊上.1924年9月的<体育与卫生>第三卷第三期上发表了"新武术"倡导者马良的<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一文.本文通过对两文框架结构和语句内容的分析,断定马良的<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抄自麦克乐的<五十年来中国之体育及武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伦敦奥运周期开始世界田坛的格局和中国田径实力与世界水平的差距,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归纳法对第12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奖牌榜的分布和前8名的成绩分析,结果表明:田径运动全面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各项目成绩提高明显,获得积分的国家达到了62个;美国巩固田坛霸主的地位,俄罗斯金牌数目显著下降,牙买加获得金牌榜第2名;北美洲、欧洲和非洲的优势项群分别为速度项群、快速力量项群和耐力项群。  相似文献   

12.
纪和江 《体育学刊》2004,11(5):127-128
论述了“双组两线跑”的方法及其意义;实行“双组两线跑”与《田径竞赛规则》对于场地使用的规定精神以及实行“双组两线跑”的场地布置和裁判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田径运动水平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低谷以后,从近几年开始己经逐渐回升。但我国运动员在国内比赛常表现出极高的竞技水平,而在国际赛场上却未能发挥最佳水平。2003年巴黎世锦赛中,中国运动员正常发挥水平的只有27%,2005年赫尔辛基田径世锦赛上,中国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发挥率仍然无法令人满意。本文试图在评析2005年田径世锦赛的基础上,从运动心理及赛前训练时间调控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作用出发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谈田径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遵循人体生理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根据当前高校田径课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三种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即动机激励法,兴趣培养法和意志力培养法.  相似文献   

15.
李志实 《体育学刊》2001,8(6):104-106
从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特点入手,分析中小学田径场地设施与以竞赛为目的的竞赛用田径场地之异,提出中小学田径场地建设的规范、使用和管理措施,建议实行承包责任制来解决学校田径场地建设管理上遇到的专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相比,田径运动的历史要悠久许多。在田径运动项目中,成绩高低与田径训练中使用的训练方式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田径训练方式的使用得当与否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效率、运动负荷等方面的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本文就从当前的田径训练方式的特征分析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了未来田径训练方式的发展新趋势,以期对今后的田径训练方式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对田赛运动员试跳(掷)时限规则、注意力集中时间特征以及压力反应类型和压力源进行了解读和探讨。针对运动员过分紧张、赛前冷漠、赛前焦虑和盲目自信的压力反应,提出自我调控方法,为田赛运动员训练和竞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吴东明 《体育学刊》2002,9(3):141-143
根据实践经验和现场实验对华南地区田径足球场的设计和保养维护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涉及到足球场建设的方法,所用材料及必要的数据、养护的方法等都经过实践的验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从发展宗旨、组织体系、法规制度、人才来源、队伍规模、经费投入、场地条件、训练竞赛体制、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对中美高校高水平田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与美国存在全面而显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法规制度缺失;队伍质量低,规模小;投入不足;赛制不够完善。建议建立和健全法规制度;强化青少年田径训练;增加投入;完善赛制,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田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国际田联规定的竞走定义为依据, 采用高速摄影及影片解析的方法对高红苗在1994 年全国竞走锦标赛和1995 年世界杯竞走赛的竞走技术进行诊断。技术诊断结果如下: (1) 高在10km 赛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步长, 且步长与步频合理; (2) 高的单步技术中腾空时间处于模糊腾空时限。躯干前俯角较大, 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较大, 存在被判罚腾空技术犯规的可能性; (3) 高的单步技术中前脚着时脚掌与地面的仰角合理, 支撑腿至垂直部位的膝角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