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十分丰富多彩,除了抒情、议论、叙事三类常体,尚有游记、书信、书札、笔记、序跋、奏议等各类变体,且皆代有名作传世。其中檄文一枝甚为稀见,流传不广,然因其与战争军事相关,具有特殊魅力,值得我们关注、学习。檄文因战争军事而生,许慎《说文解字》说:“(檄文)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檄,言如飞之急也。”指出了军情之急,故而檄者,急也,后世之鸡毛信为急件象征即此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中专门谈到檄文的特征:“檄者,皦(jiǎo清晰、明亮)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以为凡檄文即要把…  相似文献   

2.
檄文作为一种文体,萌芽于先秦,初创于两汉,三国时期进入发展期,出现了一些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那样的檄文典范之作,并形成了檄文创作的基本套路。两晋南北朝时期檄文又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完成了文体的重要演变,由纯军事性文告发展成为具有审美特性的美文,在形式上体现为"散体文——骈散结合——骈体文"的基本趋向。在内容上体现为"奉辞伐罪——以辞为重",即纯实用性到审美性不断增强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3.
含有告诫约束之意的言辞,形成特定的文体,这样的文体叫做誓。春秋时代,依然存在誓师、誓众之礼,从《左传》楚公子弃疾《过郑誓》、赵鞅《铁誓》及《国语》越王勾践的誓辞,可以看出春秋誓辞依然沿用着《尚书》中誓辞的旧制。誓辞是誓师之礼的必备文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宣传出师的正义性,竖起天意民心的旗帜;申明军事纪律,颁布赏罚方法。后代的许多誓师辞,皆不出先秦誓师辞的体制。  相似文献   

4.
檄文作为一种文体,其源头和代表作当属出自《左传》的《吕相绝秦》一文。以《左传·吕相绝秦》为例分析檄文体的一些基本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羽 《家教指南》2007,(1):73-78
本文以P.2347敦煌写本为例,考察了《十戒经》传授盟文的文体源流及其在传授仪式中的功能,认为这些盟文在文体上沿袭了先秦盟誓文的传统,但是它本身并非举行盟誓仪式的目的,而是一个步骤,是受经者和神灵之间的协议,具有向神明表明心迹、证明经戒传授并非私相授受的功能,也间接担当转换受经者宗教身份的角色,与先秦盟誓文有重要差别.反映出不止一代的道教徒在建构一种以经书传授为中心的宗教时,吸纳与扬弃传统社会、宗教实践形式的心路历程.盟文和经文中的佛教术语只有以中国本土生长的文体形式为载体,与道教的原有观念相结合,通过道教的仪式才能在道教徒的观念和行为中获得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6.
诔是一种古老的应用文体,《文心雕龙》与《文选》均对这一文体进行了评论与选录。由于刘勰和萧统的著述宗旨存在差异,体现在诔文的评录标准上,两者亦有所不同。本文试从诔文的文体功能、体制特征和文体特点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两者之差异及原因,并对诔文的生成和流变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7.
《文选》单独设置檄类,显示出编纂者对檄体独立地位的认可.其中对汉、三国时期四篇檄文的收录,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编纂者的意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作为早期檄文的代表,文体功能以晓喻为主.三国时期的檄文,其内容侧重于叙述兵革之事,呈现出事昭理辨、气盛辞断的行文风格.由汉魏三国檄文文体功能的演变,可以看出《文选》编纂者推崇的是文质相参、辞切事明的檄文.  相似文献   

8.
《牧誓》选自《尚书·周书》,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牧野,所以题名《牧誓》。《牧誓》记录了牧野之战的时间、联军的组成、伐纣的原因、战术动作、军事纪律等,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传统的说法,纣王是残暴荒淫的典型。从《牧誓》中周武王列举的罪状看,纣王似乎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坏。对于殷纣王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张金龙:《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相似文献   

9.
美文丑行     
多年前,笔者在《杂文家的毛病》一文中曾写到:“有文化的贪官,何尝写不出义正词严的反腐刺贪之檄文;不法奸商,如有文笔修养,也不难写出痛斥坑蒙拐骗的妙构。”说的是杂文文体本身并不会使操持这种文体的人,由卑鄙而高尚,一切还得看杂文家真实的主体面目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三十年代着力表彰六朝文,并将佛经翻译纳入其内,有意疏通这两者的因缘。这不同于以文白的更迭来结构译经史的思路,他从佛经骈散杂糅的角度进入,试图将文体新变的可能限制在传统文章的畛域内,以显示文、言分合之外,“文”(而非“文学”)的内部逻辑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域外小说集》所代表的周氏兄弟早年的文言译作,据周作人追述,正是取法于六朝的译经文体。这种骈散相间的文体,与其直译乃至硬译的主张如何可能在文本中共存,却有待于深入到原文与译本之间逐字、逐句地探讨。本文将小说当作文章来解析,内涵着一个判断:所谓“域外小说”还是作为文章——不是关系群治的经世之文,而是执著于艺术之境的“醇文”——来经营的。  相似文献   

11.
读过冷老师《没有赢家的战争》一文,我脑海中自然浮出一个想法:教育不该成为战争;把教育当战争,教育失误也就成为必然。打开《现代汉语词典》,对战争的解释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而学校教育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怎么也不应该和战争这一  相似文献   

12.
杜莉娜 《文教资料》2012,(34):16-17
秦《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声讨楚王熊相,并祈求神灵保佑秦国战胜楚师的刻石文字。石共三块,文字基本相同,分别以所祭神名命名:一曰"巫咸文",一曰"亚驼文",一曰"大沈厥湫文"。《诅楚文》出土日久,研究成果亦丰,然其中尚有未能尽解之问题,故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补阙:一、词语校读札记;二、由《诅楚文》看祝祷辞文体概况;三、由《诅楚文》看先秦时代告神之礼。  相似文献   

13.
论闲笔     
古代文体论有文笔之分。笔,用来指广义的散文,即无韵之文;文,则指有韵之文。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文笔,可说是古人对文章的总称。但闲笔(还有闲文),与一般说的文笔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边加了个“闲”。这个“闲”,乃无关紧要之意。闲笔闲文(以下简称作闲笔),  相似文献   

14.
《天国之车》(The Celestial Omnibus,1911),系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之短篇小说,从文体上讲,也是一则寓言。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名作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等,这里不再  相似文献   

15.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在各民族民间歌谣中,感情充沛,情思缠绵,抒发性强,动人肺腑的,情歌要算首屈一指了。而盟誓情歌又是情歌的精华,具有“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南齐书·文学传论》)的特点。盟誓,是人类思想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盟誓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起着超自然的制约能力。《文心雕龙·祝盟第十》叙述道:“盟者,明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盟,古作(?),《说文》(?),篆文古文并存  相似文献   

17.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18.
张增香 《教师》2011,(10):22-22
"《牧誓》选自《尚书·周书》,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牧野,所以题名《牧誓》。《牧誓》记录了牧野之战的时间、联军的组成、伐纣的原因、战术动作、军事纪律等,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传统的说法,纣王是残暴荒淫的典型。从《牧誓》中周武王列举的罪状看,纣王似乎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坏。对于殷纣王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张金龙:《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相似文献   

19.
《讨粤匪檄》是曾国藩针对当时太平军的所作所为所写的一篇檄文。檄文,是古代一种军事类的文告,曾国藩写这篇文章旨在揭露太平军的"罪恶",表明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民心所向的一方,所以最后也是必将会胜利的一方。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与学生对寓言与童话故事两种文体认识不清,有的甚至认为两者“等同”。于此,笔者对其作简要说明。寓言故事,它是以假托物或自然物为对象,用拟人手法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换而言之,即用象征与讽喻手法来表现深邃道理的一种文体。例如《亡羊补牢》一文,讲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才想办法补救,告诉人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但只要认真改,还不算太晚的道理。童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或幻想反映生活与斗争、表现儿童情趣、教育儿童的一种文体。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以小女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