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五四时期,郭沫若的《炉中煤》一诗以倾吐炽热真挚的眷念祖国的情绪而著称.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年十二月间.作者从五四运动发生前后几年直到写这首诗的时候,一直旅居在日本博多湾上.作为一位敏感的哲人和政治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郭沫若当时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脉搏的跳动,正确地看  相似文献   

2.
郭老一生究竟写了多少个剧本?据我查阅有关资料,他一生写了十九个剧本。写现代题材的只有《甘愿做炮灰》,上海北新书店一九三八年出版。其它十八个剧本都是写历史神话题材的。这十八个写历史神话题材的剧作是: 《女神之再生》(写于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湘累》(写于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棠棣之花》(一九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脱稿)。以上三个诗剧即《女神三部曲》,收入《女神》诗集“第一  相似文献   

3.
A.《炉中煤》是郭沫若在日本写的一首“五四”时代很有代表性的爱国抒情诗,这首诗的主题、题材、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B.“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喻义所在。C.“年青的女郎”既象征“五四”以后我们  相似文献   

4.
《炉中煤》是郭沫若《女神》中的重要作品,是五四时期很有代表性的诗篇。该诗抒写了对祖国的炽烈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拟人化自白形式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诗的表现形式的探求精神,其艺术成就在《女神》中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5.
《炉中煤》这首诗,是郭沫若1920年在日本留学时写的。粗看上去,似乎是痴心少年的一首情歌罢了,因为激情似火,把自己比做了燃烧的炉中煤炭,“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还是比较新颖的。然而这首诗的副标题,却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这就是说,诗人乃是把祖国比做了自己的爱人,恋恋深情,其实是为了故乡而燃———为江山不为美人。如果你还记得《老残游记》里把中国比做面临沉没的大船(有空不妨看看这个中国版的泰坦尼克),还记得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把中国比做衰老的母亲,记得舒婷在她的诗里说祖国呵“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相似文献   

6.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7.
胡适先生的《尝试集》,收有作者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年的主要诗作,出版于一九二○年九月。郭沫若同志的《女神》,收有作者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一年的主要诗作,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由于这两部诗集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又都是用白话写成的,于是有的同志就以写作、出版年月的先后为主要依据,把《尝试集》当作“是中国现代文  相似文献   

8.
屈原与郭沫若 ,一古一今 ,生活的时代 ,相隔数千年 ,但是他们的诗作 ,都感情丰富 ,其动人的情思 ,尤能扣动读者的心扉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成为不朽的乐章。分别选自《九歌》与《女神》的《湘夫人》和《炉中煤》 ,是屈原、郭沫若的单篇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者都以抒情见长 ,都是情思绵绵、“剪不断 ,理还乱”的抒情妙品。然而其抒情方式 ,却有同有异 ,甚至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本文就这两首优秀诗歌的抒情方式 ,加以比较 ,以求其同而别其异。一、想象的手法《湘夫人》与《炉中煤》 ,二者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作品 ,只是后…  相似文献   

9.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肖苗写的一首诗——《检查》。诗的语言有如山乡小路上随处可见的石子,诗的情感却像红彤彤、火辣辣的炉中煤。  相似文献   

10.
《炉中煤》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本文从强烈的感情色彩、新颖的构思、奇特的艺术形象、富于象征性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等方面,分析了《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读郭诗偶拾     
一《女神》中的《死的诱惑》是郭老最早的一首新诗,评论家几乎都认为该诗反映了作者当时消极、低沉甚至颓伤的情绪,不足取。而这首诗被译成日文刊载在大阪的一家日报上,日本著名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读了后却大为赞赏:“没想出中国的诗歌已经有了这样民主的气息”,“已经表现出了那种近代的情调,很是难得”(《创造十年》)。这个意见颇发人深思,尤其是所指出的诗中“民主的气息”、“近代的情调”,更需要我们用“审美的鼻子”对全诗重新嗅一嗅。  相似文献   

12.
一、《女神》的思想成就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女神》最为突出的思想特征.①《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表现为对新生祖国的憧憬与追求。《凤凰涅(般木)》是最有代表性的诗篇,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是充满彻底反叛精神和向往光明的爱国主义诗篇.诗人借用凤凰象征中国,凤凰自焚,象征着对旧中国的否定,凤凰更生,象征着五四以后中国的新生.同时也象征着诗人自我的更生。眷念祖国情绪的《炉中煤》是诗人  相似文献   

13.
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的新诗,在“五四”诗坛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映耀着整整一个时代。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整整十年间,埋头于古代史的研究,他笔下的诗流壅滞了。“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沸了郭沫若胸中的热血。他别妇抛雏,只身逃回祖国。诗情又在他身上汹涌起来。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写了将近30首诗,合成《战声集》出版。这是新诗巨匠郭沫若诗笔冰封了十年后的解冻,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注意。但是,它们当时远远没引起如《女神》那样的巨大反响,在文学史上也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这个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一、谁是《女神》的最早评论者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对于这部“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几十年来,不少诗人、评论家、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写了数量众多的评论文章。但谁是最早向读者推荐这本诗集的“伯乐”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查考的问题了。有人曾把闻一多当作最早评论《女神》的人,我认为这失于审察。从查考资料来看,最早称道《女神》中单篇作品的是宗白华。五四运动期间,宗白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郭沫若经常给《学灯》写诗,宗白华激赏郭沫若抒情的天才,大量发表他的作品,促成他诗歌创作的狂潮。一九二○年一月,宗白华接连写信给郭沫若,称赞他的《凤凰涅槃》中的《凤歌》“真雄丽”,“以哲理做骨干,所以意味  相似文献   

15.
《咏史》这首诗,收入作者自编的《破戒草》,写于清道光五年十二月(1836年1月)。当作者客居昆山,目睹东南地区形形色色的“名流”们的卑劣行径,和清朝社会政治的黑暗,深有感慨,便以《咏史》为题,写下了这首讽刺现实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咏史》名篇的,始于东汉班固;至晋朝左思,咏史诗有了新的变化。明朝胡应麟《诗薮》称:  相似文献   

16.
船山说《诗》,对兴观群怨有不少独特的见解.这从里入手,可以找到船山诗论的基本特色。兴观群怨是诗歌的几种社会功能。孔子论《诗》,说它具有这样的功能,自这以后,人们长期讨论这个问题。它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人说《诗》,一首一首地审视它们的社会功能,最典型的代表是《诗序》.它标明哪首诗是“美”,哪首诗是“刺”,或者是“闵”、“戒”、“思”、“忧”之类.没有明白标出这类字眼的,字里行间仍然有一层类似的意思在内.《毛传》标明一百一十六首是兴诗。虽然大家对这个“兴”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可以肯定它是诗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女神》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早就为人们所肯定的。一九二四年闻一多就曾说过:“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有人说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孝子。”(《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先生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肯定了《女神》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称赞了《女神》的时代精神。但是闻一多先生还未能对作品中最先进的思想内容,即社会主义因素作出应有的评价。郭沫若在《女神》的序诗中说:“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了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这里所说的“我是无产阶级者”,“我  相似文献   

19.
在《女神》问世后两年,郭沫若的第二部诗集《星空》出版了(初版时为诗歌、戏曲、散文集,一九五七年编《沫若文集》时,《星空》收入第一卷,只收诗歌和《孤竹君之二子》、《广寒宫》二诗剧,散文分别编入第五卷和第七卷。本文谈的是诗集《星空》)。《女神》的大多数诗篇写于“五四”高潮时,是一九一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二○年上半年,郭沫若诗歌创作爆发期的产品。《星空》写于“五四”退潮时,是郭沫若在初步接触了祖国现实,感受到幻灭的悲哀,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 ,曾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和今人的《唐诗鉴赏辞典》 ,也算是他的名篇了。诗评家一般都认为 ,这首诗是写作者辞官旧隐时“闭门谢客” ,“不想再与闻世事”的心情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2月版 )。作者之所以退隐 ,“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诗中表达的“由安详从容 ,到凄清悲苦 ,再到恬静淡泊”的感情变化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 ,积极向往的一面 ,也有愤激不平 ,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海出版社 ,1985年 6月版 )。其实 ,这首诗表达的 ,就是那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