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张文鸯 《新闻界》2014,(2):29-32
建构女性话语权,是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之一,女性媒介话语权就是女性利用传播资源表达自我主体意识的权力。新媒体时代,女性媒介话语权不仅缺失,而且还存在异化现象。女性媒介话语权建构的路径主要有:增强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唤起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醒;提高媒介素养,完善媒介监测机制;培养女性意见领袖作用,提升女性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江澄 《东南传播》2013,(7):81-83
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和微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使用微博来行使自己的"说话权",但"说话权"是否等于"话语权"?女性如何利用微博表达自己的话语权,及其现状如何?这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来研究微博中女性话语权表达的现状,揭示在微博中女性话语权仍然缺失的现状,并对未来女性利用微博表达话语权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微博传播中,女性话语权依然是缺失的。本文从女性话语权的传而无效性,女性话语领域的局限性,女性意见领袖的缺失,微博传播中对女性话语的解码误读,微博传播中女性话语权的扭曲表现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女性电视面临着承载构建女性客观形象传播使命和参与传播市场竞争谋取生存发展空间的两难抉择。必须增大女性传播主体话语权,强化传播主体的女性意识,改善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应该以女性特色、地域资源和传播优势等主要传播因素为依据,培育传播个性;必须正确看待赢利,再造传播市场。  相似文献   

5.
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瑶 《新闻世界》2014,(6):180-18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下的一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网络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抽样分析,发现媒体在对"老太太"的报道中,通过强调卖点内容,妖魔化报道和剥夺老年人话语权等方式,给老年女性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以此形成对中老年女性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了网络新闻报道对"老太太"形象构成污名化的过程和后果,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男性霸权的传统文化下,女大学生群体媒介话语权缺失,她们缺乏表达诉求的平台,其生活方式或问题被有意规避.而发生在女大学生身边的个别事件因与男性霸权的某些欲望相关,被媒体话语权操纵,肆意渲染,歪曲报道.如同整个女性群体,她们及其利益被媒体忽略或贬低,女性主义学者塔奇曼对此形象地比喻"女性被象征性地歼灭".  相似文献   

7.
每月视窗     
警惕女性传媒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如何看待网络话语暴力现象,活动营销:媒体形象传播新战略,新闻教育改革当务之急是“拆墙”,主播式出镜报道形式的探索,范围经济:传播模式的转型,全球传媒的话语权之争,救助报道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较传统媒介单向传播而言,当前网络互动对青少年女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新型的社会化路径,为青少年女性争取自由,主体能力以及网络女性文化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与场域,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又消解了青少年女性的话语权、性别定位以及社会化发展进程。鉴于此,从青少年女性个体发展层面、网络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维度提出网络青少年女性社会化构建与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经过三十年发展,部分描绘了当代女性的生活图景,在男性话语世界中为女性争得部分话语权,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女性传统美德的过分宣扬,强化了刻板印象;报道领域的狭窄性,多局限于私人领域;女性总体上仍是处于"被看"的"第二性"位置等问题。总体说来,我国女性期刊的女性意识只是形象"出场"阶段,而精神却并未真正"在场"。未来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应注意在意识建构上提升编辑的女性主体意识;在题材建构上报道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奋斗与成果;在情感建构上注重多样化的情感展现。  相似文献   

10.
张航 《新闻前哨》2020,(4):94-96
女性生理期原本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自古以来却被人们视为"污秽"之物羞于放到公共话语体系之中。女性生理健康话语权的缺失是传统文化侵蚀、社会环境的压迫以及专业知识科普的不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为了更好建立合理的女性健康话语体系,应该从加强性别平等观念,促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形成独立思辨力;发挥女性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作用,提高女性参与公共话语积极性入手构建合理的女性健康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媒体作为传播言论的载体,其技术上所具有的传播特点必然影响着个体的权利实现。网络传播因为其进入门槛低、交流可匿名等特点,给女性的话语权表达提供了平台。女性话语权的网络表达所带来的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交流给女性幸福感的提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博客给男女平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觉知并反思话语权的网络表达对自身的影响,有利于女性更好地认识和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如何构建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是彰显政治层面功能、体现战略价值的关键。目前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面临不少问题,例如西方话语多、资本逻辑控制、宣传方式滞后、碎片化明显等。本文总结当前构建现状,并且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成都、广州、福州、泉州和厦门五家省级都市报的新闻工作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对来自专业主义压力的感知与对采编话语权和报道影响力的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对外部干涉压力的感知与对采编话语权的自我评价呈显著负相关,与对报道影响力的自我评价虽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统计结果不显著;新闻工作者的职位越高,对采编话语权和报道影响力的自我评价越高;对采编话语权的自我评价越高,对报道影响力的自我评价也越高。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应当反映其话语表达的内在规律,着眼于构建主体、构建对象以及构建方式这一研究主线,以人的主体性、发展性为根本,探寻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规律性与合理性模式。本文根据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境遇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优化整合其价值构建的路径与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相关报道常常见诸报端。为了保护和引导未成年人、构建和谐社会,媒体操作此类报道时应当谨慎。以2014-2018年《法制日报》的未成年人犯罪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法制日报》相关报道的客观性、权威性、专业性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披露过多犯罪细节以及未成年人话语权不足、形象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表面上看,在电视相亲节目中给女性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形象,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然而实质上并非如此。在像《非诚勿扰》这样的电视相亲节目中女性的话语权实质上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在这类电视节目构建的意识形态中,女性的角色是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叛逆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电视相亲节目这类大众文化产品仍然有许多需要批判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妇女创造了深刻的社会变迁,然而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权受到种种的限制,媒体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展现。媒体在报道妇女方面充满社会性别歧视,而且忽略妇女议题,所以媒体传播中应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多方面规范传媒的活动,关注女性,帮助女性,促进两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我国构建国际话语权带来难得的契机,提高了我国对外传播的能力,打造了对外话语体系,是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新闻话语体系为例,分析我国当前社会构建对外话语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我国对外新闻话语权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肖珉 《新闻与写作》2015,(4):110-11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所释放的话语权让网络"审丑"行为呈现出新的形式与特点。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分析网络"审丑"变异的表现和原因,可以有助于从媒体伦理道德、新闻框架、叙事报道三个方面找出媒体在负面(丑闻)报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到构建新时期新媒体报道体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开放表达、碰撞与流通有利于激发女性的性别意识,自媒体的低门槛使用使女性平等地掌握话语权成为可能。但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资本的运作力量以及消费文化的蔓延等多重因素的合谋,使得女性的话语权再度消解。要超越这一桎梏,其策略之一在于从文化价值认同着手,重塑两性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