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内容,与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内容联系紧密,从神经系统的角度说明了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与后面的第2节和第4节共同构成生物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学生已在高二上半学期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本节内容难度大,不排除有遗忘、混淆概念、条理不清及理解不透等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让学生在原来  相似文献   

2.
<正>例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B)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易错点(1)错选A与D,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及含义。(2)由于对机体调节内环境的能力理解有误,错选C。应对策略(1)准确把握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3.
李欧 《生物学教学》2010,35(8):26-28
本文以人教版"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专题复习第1课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为例,概述概念图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  相似文献   

4.
韩翠 《中学生物学》2013,29(3):40-42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复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之——神经调节.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学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问题的引导复习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相似文献   

5.
1.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免疫调节是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的内容,在第一章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这种机制的调节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在这一章仅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做了简要的  相似文献   

6.
稳态是生命系统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基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第1章。作为人体生理的内容,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必修模块中有关新陈代谢知识的提升,又是对后面有关调节内容的铺垫。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变换视角对知识重新审视、针对考纲要求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精做典型例题等方法来高效复习。一、构建网络概念图,整体把握本章内容  相似文献   

7.
杨洁 《科学教育》2009,(3):55-57
根据高三的常规复习安排,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专题是根据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整合了必修内容第六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和选修内容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后,重新梳理和构建的知识体系。本人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专题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物教学》2016,(14):59-60
<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章的内容,而很多内环境稳态的题目与判断体液类型有关,所以判断体液类型(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是学生解决相关试题的突破点。但是,判断体液类型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1通过构建生物模型的方法总结方法1依据淋巴的形成和去向具有单方向特点,首先确定淋巴,其次是组织液、血浆,最后是细胞液(图1)。  相似文献   

9.
付艳茹 《中学生物学》2011,27(10):38-39
1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1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习过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之后,所要掌握的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第一种调节方式,是内环境和稳态的延续和拓展,同时又为学习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内容奠定了基础。本章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生命现象和理解生命活动规律,并在解决各种生活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段晓娜  李毅 《考试周刊》2014,(16):149-149
<正>1.教材分析本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的第1章,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此节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学过了一遍教材,又复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结构、细胞种类,以及物质进出细胞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内环境",对学好后面的"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这一章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做好了引导,才会对后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正确、全面理解和认识稳态这一生命科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须在哲学层面进行思考。稳态包含着生命活动稳定与变化,有序与无序的转化,遵循着"稳态-环境干扰-调节-稳态"这一基本原则,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调节是生命活动的核心。对稳态内涵和外延的正确认识能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系统、完整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问题的认识能力,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理解,促进其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8,(10):150-151
本节是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2节。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三部分内容。"血糖平衡的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实例,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稳态与环境"模块部分中采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处理这部分知识,本文对教材中的模型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融合使用两版本教材,以“激素的奥秘”作为单元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认识高等动物和人体激素调节的机制和特点,了解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动物体和人体内各器官间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稳态的过程,发展学生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人体稳态”一节涉及到内环境与稳态、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血糖调节、人体体温及调节等方面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书本基础知识归纳成图解的形式,以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些图解既是对书本内容的高度概括,也能帮助学  相似文献   

15.
<正>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那么生物体是如何实现维持稳态的呢?一、生物具备抵抗外界扰动的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人体具备维持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  相似文献   

16.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中心内容,其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是学习该节内容的基础。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该节的难点,且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自制了一款"反射弧模拟演示器",学生借此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突破了学习难点。一、自制"反射弧模拟演示器"装置图  相似文献   

17.
王桂玲 《中学生物学》2012,28(10):33-34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稳态与环境"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融进必修3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1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个方面。该节内容是学生理  相似文献   

18.
孟凡正 《新高考》2008,(1):54-56
周围的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人体必须随时调整内环境中的各项理化因素,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这样才能保证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水、无机盐、血糖和体温的稳态以及正常的免疫机能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新课标教材中似乎对体温以及水盐调节着墨不多,近几年的高考这部分知识考点分布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9.
<正>血糖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师生对血糖调节相关知识的理解存在疑问和偏差,现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整理出来,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期消除疑问,纠正偏差,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交流和命题评价中的理解和表达更加科学严谨。1探讨1:胰岛素如何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入葡萄糖  相似文献   

20.
李宁 《考试周刊》2014,(78):48-49
质疑,顾名思义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绝不是件简单的事,且"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里所说的"提出问题"绝不是指凡是学生不会的并且又不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甚至是远离课本而漫无边际地"提出问题",而是指有层次、有步骤、经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具体地说: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肯定会遇到疑点(见疑),这时不要立即提出,要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疑点(析疑),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怎么解决疑点,或通过小组讨论、班集体讨论解决疑点(解疑),如果疑点仍不能解决,再提出质疑(质疑),即质疑的提出需要经过见疑—析疑—解疑—质疑这样几个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