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韵》异读字中含有大量反映中古时期各地方音的信息,由于现存资料有限,还不具备系统研究这种语音现象的条件;但是对传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零散材料进行收集,通过考证的办法,还是可以窥见其中的部分现象,通过对这类现象的考释可以为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史研究积累基础性材料。  相似文献   

2.
《广韵》异读字中含有大量反映中古时期各地方音的信息,由于现存资料有限,还不具备系统研究这种语音现象的条件;但是对传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零散材料进行收集,通过考证的办法,还是可以窥见其中的部分现象.通过对这类现象的考释可以为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史研究积累基础性材料。  相似文献   

3.
殷商亡国是中国上古史的大事件,历代学者持续关注殷商亡国原因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由多重原因促成的,综合分析文献材料,"燕丧威仪"有可能是以往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燕"是燕礼,"威仪"是殷商时期集神圣性与合法性于一体的宗教政治准则。"燕丧威仪"连根拔掉了殷商王朝的立国之本,出现了内部分裂危机,对殷商亡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燕丧威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纣王的极度自负和极度蔽塞。李斯总结的"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汉语在历史上不断地同许多民族,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的语言接触。这里谈到的这份材料,是汉族同某一民族接触,这一民族的人由于学习汉语,搞了这份对音材料。对音所模仿的汉语语音,看起来是唐五代的西北方音。对音只是按照本族语音习惯,尽可能地去模仿别的语音,未必相同,力求近似。但是以某对某,也有规律可寻。研究了这份材料,不但有助于了解汉语同某一民族的关系,也有助于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情况和研究现代汉语西北方音的历史情况。材料的情况是这样。斯坦因(M.A.Stein)从我国敦煌窃去许多宝贵材料,保存  相似文献   

5.
目前,近代汉语语音史特别是普通话语音史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可供研究的能够反映普通话语音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文献材料。我们认为《李氏音鉴》的语音系统是以十八世纪末北京语音为基础的,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从《音鉴》音系中透视出十八世纪末北京音系的面貌,因而对普通话语音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就已发表的论著来看,基本上都把《音鉴》音系看作是一个综合的、杂揉的体系,因而对其音系在语音史上的地位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这除了由于《音鉴》作者自我标榜其音系“兼列南北”以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音鉴》字母、韵部和反切都有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6.
语音是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语音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问两方面。汉语先秦文献保留了大量上古语音材料,对先秦文献的研究与总结,有助于理清语音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线索,推动语言历时比较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当前语音心理属性研究的现状,提出了语音心理属性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认为语音的心理属性是一个涉及语音感知和认知等心理规律的研究领域。本文还从语言结构和语言演变等角度探讨了语音心理属性的语言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代语音在汉语语音演变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向近代语音系统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研究宋代语音大多以韵书、韵图为材料,宋人的音释同样也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发掘出许多反映宋人实际语音的字音资料。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的《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等著作中有许多音注,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考察宋代的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9.
用古代的韵文材料研究古代语音,是汉语语音史研究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古代丰富的韵文资料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可能。戏曲作为一种口头传唱文学保存的语音信息更加丰富、可靠,本文选取了明代邳县的一位南曲作家作品,通过对其作品用韵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对比《中原音韵》、现代方音,说明该地点在明代的实际语音情况,为近代汉语史研究提供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殷商金文书法的研究,主要从毛笔性能的角度进行,其金文中所具有修饰性的“打磨”效果和“块状”形态一般不做专论。致使难窥殷商金文书法的全貌,这是不小的缺憾:—其实,殷商铭文的“打磨”在当时是一种常态,有着一定的工艺要求,也是当时人们敦厚质朴的审美表现。殷商铭文的“块状”是在充分吸收夏代陶器形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探讨殷商金文书法修饰美对还原殷商金文书法的本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迹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殷商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殷墟这座商代都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12.
殷墟卜辞曾多次记载殷人祭祀滴水、洹水。我国史界有学者对滴水、洹水这样比黄河小得多的河流被神化感到大惑不解。其实,将卜辞记载与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音韵学等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滴水、洹水流域曾是商族的起源地,是商文化的“老家”。殷人自然要将二水奉为神灵,世代祭祀,以示永志不忘祖先发祥之地,同时亦祈求滴洹之神灵永远福佑殷人及其后嗣。  相似文献   

13.
自宋代始,古文字学家就以极大的热情去整理和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这一大批异常宝贵的资料。随着商代金文文献的大量出土,20世纪以来,其研究内容的丰富及研究成果的丰硕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从商代金文的著录、工具书的编纂两个方面对商代金文研究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历史与现状做一梳理,以有益于今后商代金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具体时代是个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但各家分歧较大,至今仍未能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认为殷商时期就有个体量词的看法相当普遍,本文综合前人的观点,重新排查、考订甲骨卜辞,认为殷商时期尚无个体量词,个体量词是西周时期才萌芽的一种新型量词。  相似文献   

15.
商代去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未远,因此妇女仍拥有一定的地位,商宫贵妇拥有自己的土地、臣民,并参入到社会事物中去,这在甲骨卡辞中可见一斑。神话传说、“兄终弟及”制,商人对母祖的尊祟,以及妇人多无姓等等都表明商代仍有母系族公社时代的遗俗,这种遗俗对段商后裔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春秋时期多乱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奇特、古朴的水文是水族先民距今六千余年前的伟大创造。它是一种与殷商甲骨、金文同根同源,却远远早于甲骨、金文的古老文字。水书初创于帝喾高辛时代,发展、流播于唐虞夏商之初,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上承"三坟",中通"五典",下启殷商甲骨、金文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晚清孙诒让是中国20世纪古字研究的开创,其金成果代表了乾嘉至晚清金研究的最高峰,同时又是历史上甲骨研究的第一人。孙诒让所《契举例》作为第一部甲骨研究作,其开创意义是公认的。但学术界在肯定其开创之功的同时,对孙氏的甲骨研究本身,则多有保留,甚至否定,说“谬误居十之八九”。这种评价是不客观的。对孙氏作的调查发现,尽管孙氏难免开创的局限,但在甲骨研究方面不仅有价值的成果比例较大,而且有很多精辟的见解至今还被甲骨学界所沿用;更有甚,孙氏的考释又有后人所不及,乃至孙氏已作正确解释而后人至今还作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从出土的甲骨刻辞可以看出,商代的军事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系统性,体现出初步的军事理论,在军情的观察与传递、战争的兵种设置及对战争策略的使用等方面,都已非常成熟,同时商代的战争规模也较大,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商代军事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9.
依据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对早期金文“图形文字”进行考察、辨析,可以认定某些图形为氏族徽号,某些图形表示一种生活场景,某些图形后来发展为文字。其中, (何)、 (伐)、 (重)、 (卿)、 (竝併並并)、 (虎)、 (豕)、 (牛)、 羊、 (策)等便属于第三类。  相似文献   

20.
商代是汉字的成熟期。在商代汉字的三种字体中,简牍文字是核心字体,其风格面貌决定了汉字形体的基本特征;甲骨文、金文、陶文是软笔书写为特征的简牍文字在不同书写载体上的特殊形态。对简牍文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文字在商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形体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