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史实及古代汉语的特点,《左传》“权不足也”,“仁而不武,未能达也”一说应作新的解释,对“权”、“武”、“达”三字词尤应作新的训义。  相似文献   

2.
“dui”是“師”字的初,是借“堆”字象形字的“dui”表师义的假借字。“币”字倒的“币”表师义的。后来“dui”和“币”两个同义字合成“師”字。dui、币、師同义,都是军队的师旅的“师”。  相似文献   

3.
“连”,从字源上看“即古辇字。”(段玉裁《说解字注》)辇,字形“从车,在车前引之也。”(《说解字》)即由两个人夫拉的车。所以本意是“车”。秦汉之后特指帝、后所乘之车。由于人与车连接在一起时,车才能行走,所以“连”一般用在含有“连着”的意思之处,如缝缝连连、心连心、山连山等,都属于此种情况。另外,“连”也用在有“连续不断”含义之时,如连锁、连篇、连年、连阴雨等。  相似文献   

4.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牛”字说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结合“马”字说解,从《说文解字》全书体例、语言学基本常识、词语文化释义三方面可证明段氏说法较确。但段氏将“牛,事也,理也”中的“理”理解为“文理”则不够允洽,《说文解字》在此应是采用了文化说解,“理”当为顺从之意。  相似文献   

7.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止”根字族内部诸字是通过语义的相似性原则而系联在一起的。“正”根字族和“寺”根字族是“止”根“母族”系统内部的“子族”。对《诗》、《易》用字在其“母族”中的精确位置作出恰当的判断,对判断上古歌诗、谣谚的作年有相当重要的辅助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考原题】 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和谐。现实生活中,这类“让”的现象还很多,无论在家庭、学校、社会……在非原则面前,“让”是一种礼貌,一种气度,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10.
章以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认为疑问代词“何”在句子可作宾语,定语;“何”用于副词“尝,乃,不,必”前构成“何尝”等结构,表示反问的语气,“何”用在助动脉“可是……”前,构成“何可”等结构,用在介词“以,为……”等前构成“何以……”等结构,并探讨了“何”同“如似……”等构成某种特殊意义的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名”是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字”是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两者虽分属于不同学科,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从先秦诸子有关“名”的理论入手,首先着力探析“名”“字”关系,以求辨明两者的同异,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荀子《正名》篇为重点,从名字合一的角度重新审视“约定俗成”的含义,并着重阐发“名无固宜”和“名有固善”的深刻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亦声”和“读若”是《说解字》的两个条例,用“亦声”标音的会意字可叫做“亦声字”。则甲读若乙,则可把甲称为原字,乙称为读若字。本对11组原字是亦声字的“读若”进行了,信为:许慎作“读若”的主要意图虽然是标明字的读音,但是通过“读若”却揭示了古汉语的音变现象,展示了经传用字的实际情况,并且还体现了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13.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前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后句中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潆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诗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密。  相似文献   

14.
《易传》"神"字的科学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易传》“神”字的剖析,可揭示出其中包括的天地化生的自然规律和阴阳变易的哲学蕴涵,折射出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笼罩在《周易》上面的神秘色彩和人们对它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圭"族字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以“圭”为母文的70个族字为分析对象,依据母文表意将这些字分为7个意义组,分别是:具有“上圆下方、上尖下方”义;与“土地”相关义;“高、大”义;“深、洼、空”义;与“玉”相关义;“美、好”义;“不好、不正”义。并论析这些族字在词义引申推动下分化孳乳的规律,以及母文“圭”和以“圭”为母文的族字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为古今探求同族字的目的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17.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同一个字形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的词,这样的字称同形字。讨论汉语字词关系时,同形字问题不可逾越,字典辞书的编写也必须妥善处理。《汉语大词典》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也还存在不少可商榷之处,如“但”、“修、修修、修然”、“兹”、“吴”、“拖”等。讨论这个问题,有利于对汉语字词的深入研究和字典辞书的编写与修订。  相似文献   

20.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