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最高赞扬,也激励过无数教师献身教育事业。但是这种“毁灭自己”地“照亮别人”既不公平,也不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而且靠消极地“毁灭自己”所发出的一点泪光也不足以“照亮别人”了。时代发展已越来越显露了“红烛”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教师甘做“红烛”。不做“红烛”,不是让教师舍弃献身精神,而是不要再像“红烛”那样去“毁灭自己”,要做能主动充电的“蓄电池”。其实,“蓄电池”精神不仅包含了“红烛”的奉献精神,更强调“服务”、“…  相似文献   

2.
无须"检举"     
常听班主任自豪地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要想知道班内哪个学生做了什么坏事,只要让同学之间相互检举……这种“方法”似乎有一定的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法是犯了个大忌。这是教师在利用学生的善良,培养一种不良的品质,揭别人短,搞得同学间不团结,往后何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再者,学生间发生的事情需要靠这种“检举”来发现,可见班主任工作的被动与失职。那是不是不用听孩子的话,光凭自己的“经验”就足够了吗?不。作为班主任应该主动去了解学生,心中装着每一个孩子,做他们的朋友,真正用自己的爱心,听听孩子说什么,去感知他们的…  相似文献   

3.
要上好思想政治这门课,教师除了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下功夫,处理好政治课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达到导与讲的统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所谓“放”是指一种科学、合理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放”呢?1.“放”之有“的”“放”首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所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放,而不是放手不管,任其自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成竹在胸,在课前就要…  相似文献   

4.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传播“传媒一一受众”这一基本模式中,“第三者“又常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心理优越感,结果往往自己反而成了媒体的靶子。“第三者效果”有其特殊的心理机制,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写作教学陷入困境之际,新概念作文的问世以及之后低龄化写作的形成,让人们在惊喜之余重新发现了自由写作的魅力。如何正确审视和利用自由写作,本文从“放”与“收”两个纬度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韩愈一生遭遇了阳山之贬和潮州之贬,在这两次被贬的过程中,韩愈在保持自己“不变”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贬官的原因、韩愈被贬后对“贬官”这一事件的认识以及韩愈在贬所的状态三方面可以揭示韩愈两次被贬中的“变化”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字正腔圆”是一个戏曲音乐的术语,在现在声乐范畴中,使用得十分普遍。就怎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作者在文章中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希腊神话中,“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因触犯天律,被罚缚困于冰冷而凄凉的岩石上“守望”,却依然无怨无悔,始终执于自己的信念,体现的是“人性的完美”。希伯莱的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因人性的过失,遭受了“原罪”的惩罚,于是救赎的等待成为一种道德意志上的教化,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神性的圣明”。“盗火”与“原罪”这两例典型折射出“两希”在民族化上的多重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体会到要做好教学工作,一定要很好地体会“意”、“艺”、“毅”、“义”四个字的重要含义。“意”,即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对于教育工作的忠诚程度容不得“三心二意”。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会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备课、讲课、课外辅导等各个方面就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例如在英语课外辅导时,学生来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按一般要求,我给予满意的解答就已经尽到责任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重点点击】“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解决方案】母亲兴奋地嚷着“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父亲的评价是这首诗糟糕透了”,我听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几年后,我再看这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难点提示】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解决方案】母亲的赞扬…  相似文献   

12.
本在考察副词“正在”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正”和“在”交叉分布的关系,指出“正在”不具备自己独立的分布特征,而后讨论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正在VP”中“正”和“在”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因此从语法上看“正在”不能处理为一个独立的词项,最后从节奏和使用频率的角度论证了“正在”作为一个语言单位的“语音词”性质。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分析和批判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规范语用学”理论,企图借助这一理论达到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理论目的。“规范语用学”理论构成了哈贝马斯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了解哈贝马斯理论的实质的中介,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他人”问题是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法国哲学家萨特在这个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看法。本主要以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为依据,首先介绍了萨特对“他人”问题的回顾,然后重点考察了萨特自己的“他人”观。萨特认为,“他人”问题不应该如传统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存在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萨特分析了注视的存在论意义,认为他人首先是在注视中到场。  相似文献   

15.
提到求“线面角”,可能大家马上会想到“射影转化法”,殊不知,在实际求解过程中仅知道“射影转化法”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仅从思路调控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求“线面角”需“三思”!  相似文献   

16.
成其芳 《教育艺术》2004,(3):61-61,6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但现实是我们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往往  相似文献   

17.
善待"黑点"     
有位政治家曾经深情地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白纸的右下方有颗小黑点。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一颗黑点。”整个教室里的人几乎都做了这样的回答。“不能这样。孩子们,你们不能这样,这首先是一张白纸。”他的老师如是说。看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总揽全局,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育学生亦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认清自己。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看到自己的每一个闪光点。教育他们不…  相似文献   

18.
“理性人”是博弈论中的必要的假设前提,即假定博弈局中人都是理性的(rational)。理性的人就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然而,在某些博弈中“理性人”面临着困惑。“理性人”不能使自己的得益最大。“理性人”假设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演义》中,西蜀阵营有一不太听话的将军魏延,收于他在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权力,被孔明遗命斩杀。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生前认为他脑后生有反骨,怕自己死后,无人克制得了他,所以在死前故意将政事交与杨仪,令官衔远高于杨仪的魏延延不平,致使魏延造反成为事实。如此说来,孔明以自己想当然的造反“标签”贴在了魏延的身上,使魏延成为自己“先入为主”式主观猜测的牺牲品。   的确,魏延在西蜀的大将中不怎么“听话”,他曾提出从子午谷奇兵袭击魏国军事重镇长安的战略构想,对孔明所谓“用兵必出岐山”、“依法用兵…  相似文献   

20.
如今,大家谈论教学总热衷于引用“某某模式”,似乎没有模式便无所谓教学,赶“模式热”已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了。君不见,现在如果要搞一次教学观摩,不打出一个“某某教学模式”研讨之类,便失色不少;打出了“模式”的旗号,就成功了一半。说课者津津乐道于自己上课引用某种模式或独创某种模式,以示自己理论上的成熟;评课者也习惯于为某一堂课套上某某模式,以示自身知识渊博。教研教改领域,更是模式满天飞,令人目不暇接。大家都争着给自己贴上标签,冠以“某某模式”,大有无模式不成教学之势。尽管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