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究竟能否跨越这一问题曾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烈讨论,但人们译这个问题的看法一直是界限模糊的,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跨越问题仅仅是围绕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展开的,这一问题可简单地表述为“俄国农村公社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吗?”。他们以及列宁、斯大林都不普论述过俄国或中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是对社会主义实践4 理论注,我们需要探讨的实际上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对此,必须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革的实吓来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2.
一、“革命”话语的转型:从清末到1920年代 张春田(以下简称“张”):陈老师,您的新著《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不久前出版了。这本书的题目很有意思,“革命”和“共和”正好是您讨论的那个历史时段(借用张灏先生的话就是所谓“转型时代”)的两个关键词。而您原来对“革命”就有研究。能否谈谈您是在何种语境中对革命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背后又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3.
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培养“四有”新人在宏观上的指导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四有”新人培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对“四有”新人素质的具体要求,拓宽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有”新人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路遥小说以一种接近甚至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对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史诗”进行了全景性的拓展,与时俱进地赋予过往那种“社会主义新人”以新的质素,并把原有的“政治激情”转换成日常化的哲理抒发。这种革命现实主义的写作姿态和叙事方式,背离了后革命时代精英文坛在各种“新潮”观念裹挟下关于纯文学的想象和设计,却满足了普通大众对历史统一性的渴望,弥补了因政治祛魅和市场侵蚀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真空,从而造成了路遥小说不被精英文坛重视却在普通读者中持续畅销的“路遥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蔡翔的著作《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一文化想象(1949-1966)》的讨论会上,罗岗指出,依托于1980年代广义的“重写文学史”运动而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框架已经逐渐耗尽了其本有的能量和潜力,今天的文学研究能不能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能否提出重大的问题”。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6.
作为红色经典之一的《红旗谱》,历来被看作是一部农民革命运动史诗式的巨著,被誉为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本文主要从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加恋爱”三个方面分析《红旗谱》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进而挖掘《红旗谱》中被遮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从性别角度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性政治权力关系在现代革命叙事的存在和背景原因,并且可以探究文本中强权话语的运用及其革命政治与性政治重合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中断和文学的衰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又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历史依据。讨论了其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隘化”特征,并对其悲剧性的短暂历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对19世纪50-7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进行直接的文学包装,恐怕是“文革”农村小说最大的取材之道。借用这些政治运动称谓,它们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且都从各个角度对“继续革命”进行呼应:“农业合作化”小说通过对“合作化”运动照应时势的改造,为的是替“继续革命”寻找一种可靠的历史依据;“反右倾”小说所设计的反右倾行动,为“继续革命”在农村得以合法推行提供了一个当下策略;“社会主义教育”小说所倡导的“四清”则为“继续革命”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阶级基础;“农业学大寨”小说中既“抓革命”又“促生产”,当之无愧地成为“继续革命”的示范典型。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当代文学而言,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最高创作原则的确立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这种创作原则在生产其对文学的正当性同时,也同样生产了无理性。而除却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训,社会主义文学的危机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配合社会主义文学制度化过程中历史势能"自我损耗"和其先锋性褪却的结果。其次,是其生产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种种二律背反的逻辑推演。最后,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无法为渐趋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图景提供更合理的理由和更深刻的启示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3.
论文试图从现代性视角去审视中国五六十年小说中的农村题材问题,既看到它的历史合理性,也看到它的种种过度意识形态化。中国革命要把历史重新建构为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基础上,这就要在文化上开创一种新的历史,那就是把中国现代性开始建立的以民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启蒙文化驱除出去,把文化的方向确立在以农民和农村为主体的基础上。赵树理的作品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文学中最初建构的资源,它既没有那么强烈的阶级斗争,也不那么血腥暴力。但革命在那个时期需要赵树理这样的“温和情感”来抚慰农民。这也说明文学与革命构成的现实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既需要文学来建构激进的未来形象,也需要它现实地以民族传统的“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抚慰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这就是“农村题材”所承载的思想的革命性与艺术形式的民族形式之间的悖论所在。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作一个自然时间的发展段落和不证自明的分期标准,通常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文学以及相关的文学样式。但回到历史现场,"十七年文艺"的生成、演化与重构实际上经历了从"人民的文艺"到"无产阶级的文艺"的规划和设计、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文学史的同步叙述和建构、最终作为"文革"的"他者"而被规定和确立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回溯,"十七年文艺"内在的规定性亦随政治语境的变迁而不断生产出复杂的面向,应该被视作文学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宗璞的《红豆》产生于建国以后文艺思潮短暂解冻的“鸣放”时期,作者大胆的把笔触深入到爱情——这一文学表现的禁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但是由于它处于“文学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泛政治化语境中,作者仍然陷入了把革命和恋爱对立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主人公在文本中做的价值选择,从深沉意义上反映了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复杂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16.
存在于1950—1951年期间的《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双周刊是一份在学界尚未得到重视的报纸文学副刊,同时又是一份由出身新四军系统的"华东文人"主编的刊物。特殊的文学地缘、现实处境和文学观念,使这份副刊在"新现实主义"的理论阐解方面尤其是在"人性的现实主义"的批评实践方面,与延安文人设计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形成内在的摩擦与紧张。这份副刊最终被迫停刊,但它的存在折射了当代文学发生过程中的精神"冲突"与文学史张力。  相似文献   

17.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是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却没有引起学界重视的大众文学写作运动。它开创了现代中国新的写作形式"一日体",集中呈现了大众文学写作的诸多问题。孙犁对这场运动的介入,以及《冀中一日》的重新发现和利用,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学话题。  相似文献   

18.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庆学运动,经历了从学边缘重返中心,到从学中心重落边缘的发展过程,而《红岩》的革命叙事与“绣花鞋”故事的“民间叙事”,则分别表明了重庆学运动革命化与历史化的可行性限度,显示出地方化资源对于区域学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革命"是如何具体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意义世界发生关联、产生影响,"革命"又是依托了怎样的样式来进行表达的,而不同的媒介在代表/再现"革命"中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功能。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革命"的具体发生过程及政治文化背景无法回避。本文以清末南社人在戏剧改良方面的实践为例,讨论他们关于"表演"的复杂理解及其政治性,为观察清末政治文化提供一个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