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九四一年春天冀中党政军领导号召发起“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同年冬季编成了《冀中一日》一书。这本书生动地记载了冀中军民的战斗生活及取得的伟大胜利。参加编书工作的孙犁同志又为《冀中一日》的作者们写了一本文学入门之类的书《文艺学习》。“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就是《文艺学习》的第三章第二节。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随意漫谈,拉家常式的论述;朴实无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商品经济背景下,大众文学如飓风般吹袭着文坛,精英文学或且战且走地退向象牙塔,或无奈地被大众文学招安;而大众文学却在吸纳精英文学优势因子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品位;这种文学语境下大一统趋势在《狼图腾》和《藏獒》这两部作品得到了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大众文学走了一条吊诡的路线。新文学发生后它被贬抑而至边缘化。革命文学及左翼文学诞生后,尤其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发表后,大众文学的艺术形式成为新的美学追求。在当代文学发展的60年间,大众文学基本分为两个时期:前30年是一个对大众文学的转译和政治文化赋魅的过程;后30年则是打破文学一元化、大众文学渐占上风并祛文学政治文化之魅的过程。大众文化/文学的众神狂欢的时代在世纪末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1944年春,孙犁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以冀中阜平为中心的山地儿女的生活和斗争的,如《蒿儿梁》《吴召儿》和《光荣》等;一类是描写冀中自洋淀水乡一带的农村生活和斗争的,如《荷花淀》《芦花荡》和《嘱咐》等。  相似文献   

5.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明显带有冀中方言特点,特别是方言词语的频频运用,使小说的乡土气息更浓郁,历史氛围更凝重,人物形象更鲜明,为《笨花》增添了"笨"色,也显现了作者语言风格的变化。方言词语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文学创作中运用方言词语须得体适度,《笨花》为小说写作恰当得体地运用方言词语提供了一个颇有研究借鉴价值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7.
裴度《寄李翱书》一文的写作时间一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作于其早年,另一种以为作于晚年。从李翱的作品及生平以及裴度的生平事迹等方面看,裴度《寄李翱书》的写作时间,应在贞元末年。明确此文的写作时间,对于正确理解裴度对古文运动的态度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6,(2):55-59
陈衡哲两个版本的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共计十一篇小说。自《一日》始,陈衡哲有意识地进行白话文小说的文体实践和形式实验。此后,她开始把笔墨放在写人和写寓言上,并融入西方现代小说的精神和技巧,同时,在女性主义写作上也呈现了其白话文小说的成熟状态。陈衡哲的小说创作对白话文运动具有助益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学早已和精英文学分流,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具有不同的质。同时,在审美情趣上,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也各执一端。精英文学是重理的,而大众文学则是重情的;精英文学是可敬畏的,而大众文学则是可亲近的。所以,大众文学是不同于精英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品种,而不是一种品位。  相似文献   

10.
李俊慧 《文教资料》2012,(11):11-13,22
王林是抗战时期的冀中文学中的中坚人物,他紧密联系时代要求,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实践,逐渐形成了把戏剧作为宣传手段、贯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充满地方色彩的戏剧观。他的创作和演出促进了抗战时期冀中村剧团的发展,壮大了冀中文学队伍,推动了冀中抗战戏剧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文的写作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在从“伤痕”到“先锋”这一脉络成为文学史“共识”的当下,“50-70年代文学”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有怎样的调整?既有的“一体化”的冲动是否依然存在?基于此,论文尝试从“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被“历史”所“忽视”的概念或运动入手,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何藉此重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新人”所命名的一系列“典范文本”的细读,笔者认为这一调整的艰难以及最终的失败,既是“文学成规”之转移的必然结果,也包含着自我的瓦解——借助左翼“革命+恋爱”的模式的结果,反而是“恋爱”压倒“革命”,从“新人”转变为“畸人”。然而,这一历史性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是一次“扩大化”的运动,如何更为平和地检讨“社会主义”的“文学遗产”,打捞“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精神操守,这一问题对当下的文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对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的研究,主要从他的小说创作的文学追求方面着手,论述了他不把"文以载道"作为自己的文学使命,而是注重其通俗消闲功能的同时注重文学的责任,以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刻领悟在现代通俗小说中进行自我改良,真正做到了打通雅俗,以俗为雅的境界观。  相似文献   

13.
犯罪动机的复杂化使得松本清张推理小说呈现二象性。既是“未解决的解决”的推理小说,又是反实证的心理主义文学。通俗性和文学性在其推理小说中互为表里。对于松本清张推理小说的探究可以突破日本纯文学/大众文学各自分立的“场”,为异质文学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灵性文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灵性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是基于圣经的“人论”神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零与超越。“灵性文学”的三个层面就是:1、有灵活人的写作;2、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3、启示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灵性文学创作在思想、体验、语言三个方面有其特点:神性光照的思想特质、灵性空间的创作体验、信望爱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向上展开:其一,将该思潮置于学科史层面予以探讨和学术定位;其二是将之置于80年代"思想解放"和"新启蒙"的历史语境中作考察,并与80年代现代化文学叙事和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的社会文化思潮相参照。这样的视角对个案的复杂性有所忽略。对"重写文学史"研究,应以深度影响当下文学史写作的"观念"为单元,考证一系列新时期文学学术思潮个案,探索各个文本之间的相应或对照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批评标准、理论导向和价值关怀作出评判。  相似文献   

17.
从政治化、情绪化向学术化、理性化的转变,是前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转变的主要标志,"她世纪"的中国女性主义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在女性文学创作领域,"她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从性别对峙走向多元化书写。在女性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她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大都从喧嚣和骚动中走出,从解构转向建构,进入到一个相对平静的建设性时期。"喷发式"的发展势头减弱了,少见有出类拔萃的重头论著,但一批有创意的出版物和新著的问世,一批理论新人的登场,使这个领域充满了新的生机,我们仍寄望于未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女人散文”之“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取材上的“小”和意义上“小”的特点;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因素是“小女人散文”曾经风行并一度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而“小女人散文”最终却归于沉寂,其中不乏有尖锐的批评,批评家们大都用传统的文学价值标准去评判“小女人散文”。本文认为客观、合理而公正地看待这种文学现象,是批评家的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垮掉的一代",是1950年代反主流文化重要的文学表现和文学流派。当时许多的美国青年,蔑视传统观念并以奇装异服、厌学弃业、浪迹底层社会等"脱俗"方式来表达抗议。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和精神领袖,杰克.凯鲁亚克创造的"生活实录"小说和"自动写作法",真实地写照出这样的文化影响,在人本性、导向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写作的技术性等与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相关的几乎所有范畴,作了深刻的反映和全方位的审美传达,从而体现了"垮掉"文学独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艾青在"归来"后的诗歌中表现出了较鲜明的寻找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而且在对个体精神创伤的沉思和人生价值的寻找中表现出一种乐观的心态,这是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寻找光明、向往黎明的艾青的"回归"。从写个体的受难与精神创伤来说,"回归"本身同当代文学建立了一种正常的文学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