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行初三化学课本 (苏教版和人教版 )中在研究空气成分这节中都引用了如下实验 ,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以此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约为 1/5。具体实验为 :将玻璃钟罩放入水槽 ,搁稳在水底的三块小玻璃片上 ,以水面为基准线 ,将钟罩水面以上的容积划为 5等分。装置如图 1所示。再将盛在燃烧匙(插在橡皮塞中 )内的红磷点燃 ,立即插入钟罩内 ,塞紧橡皮塞。红磷在钟罩内燃烧 ,有大量白烟生成 ,同时水面逐渐上升。当燃烧停止 ,白烟逐渐消失后 :水面上升不足 1/5 (如图 2 ) ,向水槽中加水 ,使水槽中的水面与钟罩内的水面相平 ,这时可见进入…  相似文献   

2.
例题(2001年哈尔滨市中考题)如图1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将钟罩内水面以上的容积分为5等份. 在燃烧匙内盛有过量的红磷, 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钟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按照课本要求去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其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实验装置图其操作顺序为 :(1 )在空气中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 (2 )将燃烧的红磷伸入钟罩并塞紧橡皮塞。 (3 )待装置冷却后 ,测量水进入钟罩内的体积。 (4 )大约占钟罩内气体体积的 1 /5。实验时 ,发现如下不足 :(1 )由于所用钟罩体积大 ,携带不便 ,反应消耗药品多 ,实验所需时间也较长 ;(2 )钟罩上部粗细不均匀 ,不易分成五等份 ;(3 )将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伸进钟罩 ,伸入过程中易增大实验误差。为了简化实验操作 ,提高准确率 ,我进行了多次…  相似文献   

4.
例1(2004年四川省中考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设计几则湖北省钟祥市教研室耿传学(431900)一、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设计按教材装置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钟罩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实际上总小于钟罩内原空气体积的1/5。原因有三:一是红磷燃烧所需氧气的体积浓度一般不低于总体积的...  相似文献   

6.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所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即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小于钟罩内原水面上体积的1/5).该实验现象异常的可能原因有:从药品方面看:红磷的量不足,导致钟罩内的氧气未反应完;从操作方面看:未等钟罩内的白烟消失、温度恢复到室温就读出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从装置方面看: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导致外界的空气进入钟罩内.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第7页,安排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在读取进入钟罩里水的体积占钟罩内原空气体积的比例时,水槽中的水面与钟罩内的水面是不一致的;人民教育出版杜2001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5页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3页,以及许许多多的教学参考资料上,又给出了图1所示的装置去代替钟罩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在读取进入广口瓶里水的体积占广口瓶内原空气体积的比例时,烧杯中的水面与广口瓶内的导管口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相似文献   

8.
例 1 在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 ,若所用红磷量偏少 ,则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将偏.分析 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原理是 :足量的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 ,导致玻璃钟罩内气体压强减小 ,水槽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钟罩内 ,且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等于钟罩内与红磷反应的氧气的体积 .如果红磷量不足 ,钟罩内就会有部分氧气没有参加反应 ,进入钟罩中水的体积将小于钟罩中原有的氧气的体积 ,从而导致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比实际数值小 .例 2 向量筒内注入水 ,俯视读数为2 0mL ,倒出一部分后 ,仰视读数…  相似文献   

9.
一、开放型试题 1.条件开放型 例(2005年四川中考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的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图.  相似文献   

10.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i中的一个重要的实验,该实验随课本修订曾多次进行改进。最早实验是采用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然后观察进入到钟罩内的水的体积来测定的(图1)。这个实验在操作中由于在钟罩外点燃,在伸入钟罩时,钟罩内空气由于受热会逸出部分气体,  相似文献   

11.
化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学由于实验器材严重短缺,影响和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与经验,对部分实验装置进行了一些改进,以期弥补农村中学实验教具的不足。下面介绍笔者对"人教版"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的思考与改进。1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思考1.1吃透教材实验原理为装置改进提供依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份数的原理:在钟罩内燃烧红磷消耗密封钟罩内氧气而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内外界产生气压差,使液面上升,再测定密封系  相似文献   

12.
初中化学《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目前在各种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有两种:原版教材是用钟罩、水槽等装置,燃烧红磷法;现行教材采用广口瓶、烧杯、长导管等装置,燃烧红磷法,如图1所示。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用红磷燃烧消耗容器中的氧气产生负压,使水进入容器,证明空气中含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一个探究性比较强的实验,尽管实验装置多种多样,但原理大体相同。即,用足量的某种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导致容器中的气体压强减小,液体被外界大气压压入容器中,然后根据容器中液面上升的高度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两道测定氧气含量的探究性中考试题。例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1):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甲生观察到的现象是:①;②。…  相似文献   

14.
红磷在被水封闭的钟罩内燃烧这一实验,在初中和中师化学课本中都被用作测定空气的主要成分,正确的实验现象应该是钟罩内液面上升约占其中总体积的1/5.但是,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有时候液面上升也会明显地超过1/5,这是为什么?氧在自然界中循环的知识告诉我们,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森林日益减少及矿物燃料加速开采的今天,空气中氧气只会加速耗损,其含量增加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只能是由于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从钟罩内选出而造成。为了验证上述推断是否正确,我们做了下列两个实验。其一,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钟罩…  相似文献   

15.
按照人教社初中化学课本上的要求测定空气中O2含量时,存在以下问题:容器较大,钟罩水面以上容积5等分存在一定误差;所需红磷较多;水位上升位置误差较大.为了简化实验操作,减小误差,我对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改进后实验装置如图1.  相似文献   

16.
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化学,历来都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 示实验。旧版内文叙述:"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新版在"讨论"中提到:"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并且进一步要求学生讨论:"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相似文献   

17.
图1实验室常用图1所示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在学习时对有些问题不能深入地理解,答题感到无从下手郾现归纳如下,以飨读者郾1郾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运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某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时不生成气体),这使容器中的压强减小,水进入容器中郾测定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郾2郾燃烧匙内的红磷是否要过量?答:红磷的用量一般比理论量多13,如果用量不足,燃烧中途停止,氧气不能全部反应而剩余,最后测得的体积就不准郾3郾能否用木炭、硫、铁丝代替红磷?答:不能用木炭、硫、铁丝代替红磷郾木炭、…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历来都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   旧版内文叙述:“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新版在“讨论“中提到:“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并且进一步要求学生讨论:“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相似文献   

19.
一、测定方法的缺陷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课本曾多次讨该实验进行改进,最早的实验是采用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然后观察进水体积来测定的(图1).  相似文献   

20.
对空气中O2含量的测定.《化学》(全一册,人教版)在实验的设计中用了水槽、玻璃钟罩等仪器.在一般的中学,像钟罩一类的仪器比较少,加上该测定装置往往因钟罩内水面以上的空间因储存的空气较多而消耗的红磷也会较多,这无疑是对实验资源的一种浪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改用下列装置,既简便易行,实验效果又不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