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中心论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5年6月第 2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 (必修 )教学参考书》说 :“文章的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教参》又说 :“文章开门见山 ,用一句话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作为引论 ,既提出了问题 ,又表明了中心论点 ,简洁明了。”也就是说 ,《教参》认为文章的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引论的“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老师们在讲解…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本)《〈孟子〉简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抵掌而谈。”笔者认为,句中“抵掌而谈”一词使用欠妥,应改为“扺掌而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中对于“扺掌”的解释是“击掌(表示高兴)”,并例举了“扺掌而谈”一词,而且还在后面作了强调说明:“‘扺’不作‘抵’,也不念dǐ。”由此可知,原句中使用“抵掌而谈”是不够恰当的。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又查阅了一些较有权威性的资料。《说文解字》中说:“扺,侧击也。”《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对“抵…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路中同志在《理论月刊》1987年第11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做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结论》(下面简称《结论》)一文,意在反驳或澄清我们在《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的思考》(载《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下面简称《思考》)一文中造成的“一系列混乱”。对此我们想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其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和‘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决不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中的《琐忆》,在1995年6月第2版时有两处标点作了改动。其一是将“‘真个姓唐,’我说”中的逗号改为句号;其二是将“‘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里的后一逗号也改为句号。对于这两处改动,笔者不敢苟同。先说前一处的标点。在“真个姓唐”之后是用逗号好还是用句号  相似文献   

6.
与五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五省区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版)将《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一课中的“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作“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同样的译法又见于《高中文言难句选释《(黄汉示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2月版)和《文言文语言分析》(薛儒章、孔祥珍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这种译法将句中的“此”  相似文献   

7.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无以,则王乎?高中第五册82年版、87年版、2001年版,注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以,同‘已’,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也。朱熹《四书  相似文献   

8.
《说谦虚》一课,我教过两次,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提出来。现将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写在下面,请行家指教。一,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中说:“‘谦受益、满招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五省(区)编的教学参考书上也说:“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谦受益,满招损’。显然,两家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帐江三峡》的课后练习要求分析“菱”字的结构并正音。《教参》提供的答案是:“窒,读kUI,上倒‘八’,中‘页’,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此答案显然有两处错误:“巳”不是地支的第三位,而是第六位;“欠”也不是“文”。“欠”原是人的脚的象形,甲骨文写作‘?’,就很像脚睛朝上\脚趾朝下、大脚趾朝左的右脚掌。它代表的意思也正是“脚”或与“脚”有关的事物。如“复”,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行故道也。”“行”就少不了“脚”。“夏”字中也有它。《说文》对“夏”的解…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2003年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21页说:“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突然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而人教社1994年版《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13页却说:“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早晨10点钟,股票交易所大  相似文献   

13.
一张旗《说“疑”》一文(载《语文学习》2000年第5期),根据《辞海》中“疑”有“似”的义项,认为李白《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的“疑”即“似(象)”,并举出杜甫《梦李白》、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及薄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句子作为例证。而耿建华在《唐宋诗词精译·诗卷》关于《静夜思》的“解析”中又认为“床”“应从‘井栏’解”黄河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55页)。庆学在《郭沫若妙解‘床’字》一文(载徐州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周报》)中介绍说,郭沫若先生也认为“床”为“井栏”义。笔者以为,上述解释是与《静夜思》所凸现的意境难以吻合的。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语文课本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有两处处理值得商榷,现分别简述如下。一、课本将文章分成两个自然段,我认为不够妥当,应分为三个自然段为好,理由是:文章是总分结构,开头由设喻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接着用道理正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4期和1989年第1期先后刊登了吕友仁先生和王静宇先生关于刘禅之“禅”的两篇文章,题目分别为《刘禅之“禅”的读音》和《也说刘禅之“禅”》(后者又见《文摘报》1989年3月16日第7版)。关于“禅”的读音,两文看法不一,都认为应读shàn,而不读chán。但在释义上,两文却存在着分歧。吕先生认为:“刘禅之‘禅’是禅让之禅”。其主要根据有二:一是《三国志·杜琼传》所载谯周对“禅”的释义:“后主讳禅,其  相似文献   

16.
张金余老师《工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而不是十九世纪》(《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10期)一文从标题看肯定是正确的,但文章说“北师大2007年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前言说‘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这里的‘十九世纪’应该是‘十八世纪”’,则是知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先秦1 填空题1)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的两位大师是春秋晚期的和战国中期的,他们的许多言论被后人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4 )孟子提出了“”说和“”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5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所以忘蹄;言者所以,而忘言。”6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毂贞:勿(?)妇好囗御囗”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 《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腥”之腥当为腥字的后起义,本字应作(鱼生),《说文》鲤下说“鱼臭也,从鱼生声。”甲骨文  相似文献   

19.
关于线段公理的表述 ,在各册数学教材中 ,说法不够一致 ,给教和学带来了许多困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几何》第一册 (人教版 2 0 0 1年 5月第 1版 )第 2 1页的表述中说 :“所有联接两点的线中 ,线段最短。”在几何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也作了说明 :“注意 ,这里的‘联接’不是‘连结’ ,‘连结’是专在连成线段 (不是其它线 )的时候用的。”可见 ,联接两点的线 ,可直可曲。“联接”不同于“连结”。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几何》第二册(人教版 2 0 0 1年 6月第 1版 )第 9页引用公理时说 :“联结两点的线中 ,线段最短。…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7页)中论述人称代词时说:“在上古时代,领位不加‘之’字,不能说‘吾之’、‘我之’、‘予之’、‘汝之’、‘尔之’等。到了后代,才有加‘之’字的。”到本书第139页论述介词“之”时,又说,“人称代词用作定语,一般不用‘之’字为介。我们只看见有极少数例外:‘矧予之德言足闻,’(书·仲虺之诰)‘举能其官,惟尔之能。’(同上·周官)”但在下面的注释中指出:“注意:这两个例子都出于伪古文《尚书》。《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