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传统的、单一的行政途径不仅不能有效解决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反而使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走出这一法治困境的关键在于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为了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我们应当以坚持“法律保留”原则为重心,不断完善相应的权限划分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法治精神与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民族地区地方立法必须完善涉及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维护各族群众利益等方面的法规,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良好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发展力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基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和组织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3.
乡村产业振兴直接关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与效果。新农商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兴动力,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新农商营商环境还存在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公共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当在加强乡村产业品牌产权保护、完善政府法治服务机制、健全司法服务措施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社会意识,促进新农商健康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框架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的要求。通过分析新型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现状,以及“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亟需赋予地方政府一定金融监管职能和加强监管协调机制。因此,亟待厘清地方政府和“一行三会”的监管边界,强化地方金融监管的分工协作机制,同时发挥地方政府尤其是金融办的积极作用,为农村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是以文本法理思维习得为起点,以思维应用的实践训练为核心,以多维共进的外在机制保障为中介,以满足农村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为归宿。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对治理主体法治思维提升的现实需求下,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培养意识不强、培养措施局限、外在驱动机制弱、监督机制不畅等问题,基于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应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应用的培训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高校联动—基层组织配合”的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实践应用的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基层法治思维培养的文化氛围,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与我国教育产业的法治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当前的教育产业发展一方面教育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教育服务质量不高,教育法治化程度滞后,教育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当务之急,是在进行教育产业外部建设的同时,加强和改善教育法治内部环境,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集立法、行政、司法、教育机构、社会、市场、教育消费者七大因素在内的教育法治动态制衡机制,使“依法治教”的法治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维权意识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受教育权文化,为教育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现状、原因、对策: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地区供给及其绩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探究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地区差距的原因,应当从两个视角综合分析:一是中央视角,即中央政策的地区性倾斜以及“地方梯度分权”是导致公共服务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二是地方视角,即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既源于地区间自然条件、区位、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又源于地方政府的发展偏好、政策能力以及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这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从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入手: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企业的关系;将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心;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协作互补功能的地区发展战略,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消除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均等的现状,它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良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法治视角探讨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加以梳理的基础上,从"城乡差距"的角度切入,探寻法治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李军鹏 《红领巾》2004,(6):16-18
我国当前的政府治理危机主要体现在政府合法性的危机、市场失序的危机、社会失衡的危机、政府权威机制的危机等方面.政府治理危机的产生,其实质是法治机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社会自治机制缺失、政府公共服务机制不完善的必然结果.解决政府治理危机的根本对策是:完善法治机制,建立政府责任机制与公民权利保护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社会自治机制,培育和完善公民社会;完善公共管理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筑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与环境治理的成熟经验,较之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现状和循环经济立法的空白,从“良法之治”和“普遍守法”两个方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