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模式的相关理论。提出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有效地提高高职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今天的高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已经十分普遍,运用WebQuest这种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在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教育中WebQuest模式的运用问题,并且针对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特征,提出了在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教育中运用WebQuest的优势,以及有关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WebQuest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而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确立了新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文章以WebQuest模式为例在高职软件专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WebQuest模式并构建网络课程的总体框架,通过"导言"引出教学问题,根据"任务"分配学生工作,利用"过程"监测教学质量,熟悉"资源"巩固学习内容,提出"评价"检验教学质量。围绕这六项展开全方位的网络学习和教学,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掌握要点,对WebQuest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应用模式调研和创设》WebQuest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等师范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模式》1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系统设计方法为指导,融合任务驱动、十字交叉、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理论,在一系列前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主题为《教学设计应用模式调研和创设》的WebQuest教学活动过程及WebQuest学习支持网页,并总结实施该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方案后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5.
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Quest教学模式自引入我国以来,其研究、推广和实践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WebQuest设计应用发展状况如何?实践探索中有哪些经验或教训?网络探究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对近年来国内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案例的广泛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WebQuest及网络探究教学的深入发展需要有关人员面向学生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走出技术误区;立足实践探索,关注学习过程,灵活应用模式;改变管理理念,调整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WebQuest模式的介绍分析,提出了基于WebQuest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实例,并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分析了该教学设计理念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WebQuest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水平。文章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问题并提出将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来弥补其不足。以《高职英语》某个单元为例,详细介绍了WebQuest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试验中的具体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高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已经十分普遍,运用WebQuest这种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在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教育中WebQuest模式的运用问题,并且针对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特征,提出了在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教育中运用WebQuest的优势,以及有关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车鸿文 《职业技术》2006,(20):39-39
本文通过对WebQuest模式的介绍分析,提出了基于WebQuest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实例,并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分析了该教学设计理念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科学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以其整体性、开放性、合作性、互动性、激励性等特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相吻合,被广泛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章主要分析了WebQuest与互动激励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以及WebQuest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学忠 《成人教育》2012,32(5):35-37
高职教育是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在一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两个不同的发展体系,而且还是决定这一新的教育类型不同实现形式和结果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因此,可以用高等学历教育作为纵的维度,职业技能教育作为横的维度,构建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内在关系模型,来研究高职教育与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复合教育,对此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完整的评价体系,并需要在老师引导的前提下给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实现高职德育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之本是其二重属性——"高教性"与"职业性",片面强调"职业性"只能是劳民伤财的急功近利,是失之健康的畸形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二重属性问题,把"高教性"融入"职业性"中,使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若此,提高"育人""成人"教育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会形成一个健康完美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4.
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实现终身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大目标。美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连贯的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宽松多样的招考渠道和规范的中高职衔接政策法规上。对加强我国中高职衔接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成为必然,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发展的同时并未伴随质量的提高,这除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客观原因以外,更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的差异,体现在学术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差异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由职业能力、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组成,其中,职业能力是体现其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进一步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今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中高职课题衔接角度,对国外同类问题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国内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旨在推动中高职课程进阶式衔接,促进中高职教育系统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百万扩招工程的推进,招生规模扩大和生源结构多元化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也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但现阶段中高职衔接存在诸多问题:社会普遍缺乏认同,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以教育“定位论”为主导,衔接断层脱节明显;职业特征体现不够,专业对接不够精准。为此,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以“课程”为核心衔接基点,促进中高职教学一体化建设;以职业精准导向为衔接基础,重构中高职专业对接,从而加快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误区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发展有自己的社会前提条件。职业性、社会性、教育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明显的误区,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提高高职教育办学的社会地位,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切实发挥投资主体和政策导向的作用;高职学校内部要突出自身的行业优势,通过加强学校管理和师资建设来提高学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试点衔接项目的开展符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精神,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还存在着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乏依存性、中职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中职生学习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应切实将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专业真正融通,并加快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在中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加强协调,才能使中高职真正地衔接起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职心理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尤其是对高职心理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更是当前高职心理教育研究中的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心理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到高职心理教育实践的发展。在高职心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中,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基础,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是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