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关于《狂人日记》"序"的研究中,由于采用就"序"论"序"的封闭的解读方法,"序"被认定是对日记的否定与消解,并且与日记在整体上构成一对所谓的"反讽"。文章采用互文性理论对"序"进行重新解读,由字缝里见其"底文",阐释出"序"在话语的深层次中对日记是有所认同的,并且自身存在反讽的结构。由此证明,通常观点所选择的解读方法存在问题,由于偏用反讽概念,导致对"序"的解读囿于表面、孤立,进而得到了片面、绝对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当代批评家南帆的《经验、理论谱系与新型的可能》一文,在西方理论界进入伊格尔顿所谓"理论之后"的特殊境遇中,独辟一隅,以"中国经验"为核心范畴,希图构建一方新的中国当代话语空间。提出并论证了在传统理论话语(谱系)与有着生活烛照的日常经验之间的边界或交重地带,正是文学想象和书写对象的观点,"中国经验"必须由摹写或表现日常经验的文学话语的介入与重组,才能得以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4.
语文与文章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09,(10):111-111
语文教学的知识建构,有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说法。其中文字、词语、句子及语法修辞都属于语言,篇是篇章或文章,逻是逻辑,文就是文学。这样一个框架,包括了语言、文章、逻辑及文学。逻辑是独立的思维科学,不仅属于语文,因而最早淡出。而在语言与文章及文学的格局中,语言与文学都曾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课堂要体现它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是语文味的精髓。通过语言教学来进行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我的母亲》语言朴实、平凡,却情深意重,历来,人们在解读这份不平凡的母爱时,止步于文章这一层,细读《我的母亲》,我们会发现母爱深处有"人家"。  相似文献   

6.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美是指文字作品中的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与新闻文、应用文、学术文等专业文章及文学传记、科学小品、杂感文等变体文章所体现的美。文章作品的"以事料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感为神经元"等三个方面都是其美学境界的重要特质。它们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既是彼此交叉的,更是融汇混成的,三者如果缺一就不可能真正产生最佳的美学效应。文章作品虽具有"真实、典型、新颖"的事料和"正确、深刻、鲜明"的意旨以及"健康、尚质、适量"的情感,但是如果不是"以事料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感为神经元",则难以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和认识深度,因而无法让接受者获得"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8.
在古典文学研究中,人们常以诗文并提,诗指诗歌,文指散文;又常以文学文章并提,文学指文学作品,文章指非文学或文学性不强的常用文体,亦即散文;又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文学体裁的提法,散文则又指的是一种文学样式。这里,文、文章、散文,都具有“散文”的含义,但实际上,这几个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不仅出现  相似文献   

9.
马骉 《现代教学》2011,(11):26-28
"解读什么"的问题是文本解读的首要问题,其包含"知文之志""知文之意""知文之法"和"文之趣"等几方面的内容。"怎样解读"有道可循,也有法可依,其主要通过"知时论文""知人论文""知文论文"和"知言论文"等方法和途径达成。解读程度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准确、深刻和独到。但不管是哪个阶段、哪个区域的语文教师,"准确"是不可妥协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分析心理学是荣格带头发展出的心理学的一支。这一理论除应用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外,在文学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原型批评、意象解读等。"梦"意象是李煜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之一,承载了李煜复杂多样的情感。借助分析心理学的原理对其进行解读,并剖析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2.
在诗与画、文与人、诗与史、人艺与天工等两极对话营造的文学批评语境中,内隐着钱钟书以"美"为主导、以"人"为皈依、以"真"为取向、以"自然"为法则的文学本体理论意向。这一本体论交织着"审美追求"与"人生关怀"双重维度,是对传统"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的辩证超越。  相似文献   

13.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14.
孔红杏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64-66,63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中,"意象"都是解读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钥匙"。以王安忆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和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对水意象的内蕴诠释和成因探究可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探寻文本表层意义下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以“兴观群怨”细析《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论语》中的"兴观群怨"理论解读文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说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由辨正学界对《原道》篇中"文"、"道"、"德"、"自然"等基本概念的不同意见入手,探索《原道》篇的精义。作者认为,刘勰在《原道》篇中所说的"文"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形象或符号组织,这比以往文论中本来就属于广义文学观的"文"的观念外延更大。但由于刘勰将"文"与"道"结合起来思考,认为"文"是"道"所派生出来的万物的属性("德"),实际上便是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思考文学艺术的本体,体现出深刻的反思意识。而刘勰立足于"文"、"道"、"德"三个基本概念的论述逻辑更是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尝试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论步入了自觉时代。  相似文献   

17.
对于所处"文学自觉"时代的刘勰而言,《文心雕龙》的创制不只是理论的树立与实践,潜藏在文字之下的是他针对当时文坛沉溺辞藻、雕缛尚化风气的一种批判,他以敏锐的知觉、精妙的笔触为我们确立文学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中"言""辞""文""采"等关键性字词的解读,试图一窥刘勰当时所处的话语立场及其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文”的教学脱离具体的字词语境做“高空式”的分析,甚至还做些毫无意义的拓展.文言文教学要树立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的解读意识.文章从训诂入手,通过字词分析、故事还原、补充留白、揭示矛盾的方法,创新解读了《陈涉世家》中“挺”“独”“弗胜”“刑”四个关键词,把文言、文章、文化、文学有机融合,为解决文言文教学“言”“文”相互脱节的矛盾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9.
Chomsky的TG理论(生成语法)以其极强的解释力成为当代语言学的主流,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在分别介绍TG理论中的"格理论"和"题元理论"的基础上,以英汉"被动结构"与"非宾格现象"为例,对它们的生成进行解读,望能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的困惑,并再次论证了TG理论在语言解释中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徐玉宇 《学语文》2013,(2):48-49
"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身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这是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话。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也说:"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曲折"可以使文章婉曲曼妙,可以使文章跌宕生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