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知行观的核心命题,也是王守仁与朱熹的分歧所在。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包括三层基本内涵:第一,知行并进、不分前后;第二,知行本义合一;第三,知行相互包含。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王守仁对于知行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朱熹等人并无本质区别。对于这一点,王守仁和其他理学家凸显知行的伦理维度、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将知行范畴落实到"去人欲,存天理"都是明证。  相似文献   

2.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理论。本文从教师、幼儿、家长三个维度分析了"知行""行知"路线,最后得出以"行知"为主、"知行"为辅,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到毛泽东知行统一观形成的思想史.揭示了中国知行关系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发展规律,并认为从知行合一到知行统一也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的唯物辩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传统朱子学坚持知行之间存在一由内及外的“异质的时间差”,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多有辩难,以劳思光为代表的当代学者则否认这一异质的时间差,但又认定知行乃是同一行动之不同的阶段,知行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一“同质的时间差”,知行合一只能取“根源意义”,而不能取“完成意义”。这种将知行合一的意义严格限定在“根源意义”上的做法,从阳明知行合一的义理系统、知行合一的整体论述以及知行合一作为一种工夫论说三个方面看,均难成立。在根本上,知行不是同一行动之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而是同一行动中交互渗透的两个向度。知行合一既是根源意义上的合一,也是完成意义上的合一,更是即知即行这一跟行动一体而在的“照察意义”上的合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知行关系的视角把中职专业课教学方法归类为"知行并行——授受"式、"先知后行——应用"式、"先行后知——归纳"式及"知行合一——建构"式,并认为知行合一是中职专业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趋势。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7,(7):45-51
知行学说是朱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格物致知学说相互印照补充,其中知行关系独具特色:在知至之后知可以向行自然转化,在知至的基础上,知行具有一体性和合一性;在知未至时,则应当下主敬的劝勉工夫促成知行的转化。前者是知行合一的本体态,后者是知行合一的非本体态,即无论何种情形,朱熹都强调要知行合一。这两种"知行合一"态在工夫论和境界论的视域中可以完美地融合,它们貌似分离,实则合一。  相似文献   

8.
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最基本的环节.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倡导知行合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构建起知行反思机制,促进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的知行合一,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的“知”与“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的关键所在。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不仅要知此类事件之含义、特征、变化及重要性等,而且要将预防知行贯穿于此类事件的始终。"知"是思想基础,"行"是实践载体,知行合一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编的“知行合一”问卷对贵州省14所高职院校的12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和了解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现状。结果表明: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整体情况比较乐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高知低行、知而不行、不知而行和知行相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的“知行不一”现状,在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下,从立德、立志、立学和立行四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1.
贺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出了"知行不分先后"、"知行永远在一起"、"知行平行"等观点.贺麟的新"知行合一"观,对当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行关系的哲学范畴从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知行观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孔孟二人对于知行观的独到见解以及宋明理学时期二程和朱熹分别提出的“知先行后”说和“知在行先、行比知重”的观点,对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有很大影响。当今社会,“知行合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社会身处"知行合一"之中它在理论上不需要也不可能提出实践标准问题。近现代社会身处"知行二分"之中,它需要也有可能并在事实上提出了知行统一的问题,但它又不能取得这样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确立实践标准并在其中达到知行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4.
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知行脱节、知行背离的现象,通过理论梳理与教学实践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知导行":培养理性、纠正偏差、提升认知;在实践教学中促进"知行转化":培养情感以强化行为意愿、加强实践以巩固认知状态、锻炼意志以促进知行统一;在考核评价中推崇"知行并重":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品行并重、考核主体上教师与学生结合、考核方式上静态与动态互补。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的整体性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可知:“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目的、手段和根据构成的有机整体;知行的本来体段就是合一的,而语言的遮蔽、私欲阻碍和析心理为二的剧场假相,使得知行分离,这三者都背离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要求;个体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事亲事君、交友治民等具体实践中,通过致良知的努力,体认知行合一的真谛,为善去恶,成就个人的德性,这样才能实现安天下之民的目的。从系统的层次性审视阳明哲学可见,阳明虽然看到了个体的知和行、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心的社会性和个性、道德的自觉和自愿、为学和生活等两两之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受时代所限,其伦理学说系统仍然只有社会关系和伦理政治两个层次,缺少了物质生产这个根本层次,故其知行合一说的深度和说服力不够。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贵在知行合一。这不仅是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知行合一的主客观条件,借鉴知行关系的丰富思想资源,研究知行合一的实践模式,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水平,为实现研究生知行合一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陶文溶陶行知出生时,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陶文溶。溶是浚的古体,意为疏通和深挖。显然,父亲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陶知行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担任校刊《金陵光》的中文版主笔,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育、探索救国之道的文章,署名为“知行”。因为当时,他热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念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贴良方,为了表示他对“知行合一”说的服膺,遂改名为陶知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知行合一"理论为基础,结合目前高职高专法律课的现实要求,提出"知行合一、多元参与"教学模式,并对其主要内容、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论证,探讨了在新时期法律课程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终极目标.但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浅表化、践行导引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不稳定性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出现知行不一现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需要深化认知,为知行合一注入内在动力;强化导向,为知行合一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环境,为知行合一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谢云 《师道》2012,(7):4-6
在"知行社"成立五周年之际,作为创始人,我一直在想,2007年,知行社的成立仪式,为什么会选择在3月30日,一个春天将至未至、花朵将开未开的时节。但是现在觉得,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从春天出发,通过知行之路,走向更美好的春天,这既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也是愿意始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