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有感觉吗?有,只不过你没有去留意罢了。如果你去关心它们一下,你会发现植物同动物一样,有触觉、视觉、味觉,还有听觉和嗅觉。下面我们来看看植物感受外界变化而作出反应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肖圆 《家庭教育》2007,(7X):34-36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感觉是由感觉器官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感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知觉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个体从外界刺激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幼儿感知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幼儿感知觉发展的阶段和顺序,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和谐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书籍设计中材料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的完美结合是书籍审美的重点。随着书籍在形态上的进步创新,以及书籍审美意识的提高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在视触觉上深入探讨书籍之美将变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一、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要抓住所要描写的景物的大小、多少、形状、姿态、色彩,甚至气味或质感等等,多角度地写出其特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调动感官,细腻描绘。可从视觉上绘其形,从听觉上摹其声,从触觉上写感受,从嗅觉上写气味;发挥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这样能使所描写景物富有动感。三、巧用修辞。在写作时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绚  相似文献   

5.
材质,简单地说就是物体看起来:是什么质地。材质可以看成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在渲染程序中,它是表面各可视属性的结合。肌理,是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质地、手感、触感、织法、性质、纹理等说法,都可包括在肌理中。能够实际触摸的称为“触觉肌理”;只能看不能触摸出差别的称为“视觉肌理”。  相似文献   

6.
数感指的是一个人对于数的感知能力,包括视觉感受和触觉感知。它可以表现为数字信息捕捉能力、数字敏感度、数字反应力等。为此,文章提出了借助生活实例强化数感感知、借助数学活动扎实数感感知、引导观察思考提升数感能力三个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你有多久没有亲手插花.去感受茎叶之间散发的生命气息了?有多久没有画一张贺卡送给自己的朋友,把最真实的情感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便利的科技.剥夺了我们直接触摸生活质感的机会,我们的手.对各种各样的材质越来越陌生。当你回想起那些和触觉有关的稀疏记忆时.内心深处是否也有几分留恋、不舍和向往?  相似文献   

8.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书法线条质感包括线条形态的丰富性、线条的力感、线条的节秦感等内容。培养良好的对于书法线条质感的敏感,我们将更好地领略书法那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9.
王振元 《考试周刊》2015,(44):115-116
<正>1.注重培养"球感""球感",顾名思义,就是身体各部位对于球的感受和触觉,包括对球静止和运动旋转情况下的综合感觉。就如很多武侠片中所说的"人剑合一",我们这里追求的是"人球合一",尽管有点夸张,但事实上是这样的。"球感"好的运动员控制球时,球是身体的一部分,可以很好地保护球,随心所欲地让球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目的地运动。"球感"不好的运动员,控制球时,球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负担,比如,接球时一次停不下来,或者停的距离和位  相似文献   

10.
一切物体都由不同的材质构成,不同的材质产生不同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感受,大大地丰富了物体基本形式的表现张力,同样形状和体积的物体,由于材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质感,增加更为丰富的形式层次。质感的表现是学生在基础素描训练中的分化点和弱点,也是基础素描实践教学的难点。通过真实材质直接感受、写实描绘质感、抽象描绘质感、质感表现等训练,培养学生对质感的敏锐的观察力,促进描绘质感的技巧和抽象归纳提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曹华 《华章》2011,(31)
地面设计通过色彩、材料、质感、造型等种种因素,结合相应的场所、环境、文化等要素,与植物、山水、建筑等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设计,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环境景观感受.  相似文献   

12.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其包括了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而油画技法就将各项造型因素综合地或侧重单项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数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而能够获得的,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肌理装饰是陶艺的语言之一,它似陶艺作品特有的皮肤,能给作品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触觉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使作品更具审美性与生命力。在陶艺创作中,肌理效果的表现非常重要,它是陶艺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肌理就是物体表面的纹理效果,是由物质材料的组织构造造成的外表形状和质感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淦生 《初中生》2018,(6):14-15
(接上期)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文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植物异常亲近.而出门在外,见到故乡土地上曾经生长过的植物,自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受.譬如“桑梓”,原指两种树木,后来竟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再有那些与游子境况相似、相关的某些植物,因其飘荡无依或谐音双关,常常会触发游子的身世之感和羁旅愁思.所以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那些植物,你一定不能拿它当普通的植物来理解,来感悟.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与制度     
所谓“人生而具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权利”是有失偏颇的,自由不是已然的,而是良善生活的实现所必须追求的理想。自由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意识与感受,因此能被强化于同化,所以公民对自由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相对性”这一泛泛而模糊的概念上,而应主动地去了解其具体的外延以防止当政者越界,而执政者也可利用自由这一特性,从维护稳定和绝大多数人良善生活出发去创建制度,并在逆反感极易爆发的地方加强强化以争抢同质感,维持政局的稳定。对于已成的制度我们应持有的是这样一种自由的观念:主观上宽容大度,客观上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7.
“通感”不仅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和词汇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清”为例,通过使用“通感”,“清”“从原有描述视觉感受的“明朗”义分别引申出了描述听觉感受的“清脆、空灵”义和描述触觉感受的“冷、凉”义,并进而形成了相关复合词。其它如“亮、尖、苦、厚、圆滑、逶迤”等词也均通过“通感”而发生了词义引申并生成新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8.
在感知冷、暖方面,触觉最直观。本次活动通过幼儿尝试用自己身体的部分(手)进行从较直观的触觉活动入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玩一玩,让幼儿感受物体的冷和暖,建立冷和暖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将冷暖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9.
大量符合各种感知觉特点的教具是盲校直观教学实践的基础。触觉教具是盲校直观教学的重点,教师应理解各种类型触觉教具的直观层次。盲校教师在制作、使用触觉教具时,不应受视觉规律的主导。多感官教具的效果通常较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具对盲生只是听觉教具,并不适应盲童缺乏事物客观表象的特点。语言在直观教学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把抽象的语言作为直观的一种方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正线作为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既可以单独地赏析,也可以在整体画面显现的气息中把玩,它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语言。一笔即一个造型,在中国书法大字典中的"一"字是"一"字的沧海一粟,也是一个独立的造型。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造型,一般都离不开轮廓、质感、量感等因素。概括地讲,线条的造型贵在整体凝练、浑然为一,能把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本质通过主观感受融于画面的表现境界中,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