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下半年以来,蓝翔技校时常成为我国热点新闻的话题,网络上兴起的以"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结尾的各种段子迅速走红。本文根据四类"蓝翔体"的造句形式,依照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渠道等方面对"蓝翔体"的走红作出了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门槛,往往是具有专业身份的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也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一样,通过例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发布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的重点由"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想要接受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为新闻的起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探索微博舆情传播周期中不同传播者关注的舆情热点和传播内容的主要观点,进而发现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为舆情分析与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以特定舆情事件的事实文本数据为来源,以生命周期理论和LDA方法为指导,设计研究流程与构建研究模型,对微博舆情事件中不同传播者的话题进行主题研究,其中包括主题抽取和结果语义标注、各阶段的不同传播者主题的语义分析、基于时间维度的舆情主题观点识别与刻画。[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模型能够挖掘出舆情传播周期中不同传播者的主题结构、观点脉络以及特征,研判出分布在文字当中有关联性的、代表性的、重要的词语。同时,结论中还发现微博中的官媒、大众媒体发布信息中的话题和用户谈论的热点话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短视频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及特征塑造了一批"网红城市",与官方主导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城市形象短视频使得公众逐渐成为城市形象的主要定义者和传播者。本文以公众创作的城市形象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背后的民间化特征及其情感表达,并进一步探讨公众参与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以此促进城市形象更鲜活、更立体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短视频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及特征塑造了一批"网红城市",与官方主导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城市形象短视频使得公众逐渐成为城市形象的主要定义者和传播者。本文以公众创作的城市形象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背后的民间化特征及其情感表达,并进一步探讨公众参与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以此促进城市形象更鲜活、更立体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雪球"的内涵与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新闻雪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传播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观点意见,从受众者变为传播者。这些观点、意见和主张随着原始信息一起传播开来,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  相似文献   

7.
高高扬起服务的旗帜──论如何增强新闻的受众意识唐杰孝传播学认为,传播者与受众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一时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传播是以传者为起点,以受者为终点的信息、信号的传输过程。如果传播者输出,受众得以接受,那么这一完整的信息传授过程,则意味着传播的...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赋予了受众更多传播主动权,受众与传者的联系更加紧密,大众传播原有的传播模式正面临被解构的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有效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建立和谐传受关系,有必要提出"表达共同体"概念,以依托新媒体,促使传播者重视协商传播、信任传播、行为传播。这是新闻传播理念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书第七编共设五章,前两章是研究广播电视的传播者,后三章是研究受众。一作者指出,广播电视传播者是指广播电视从业者的个体和群体。在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传播运动的发启者,是传播运动的核心和主体。我国广播电视的传播者是从多方面走到广播电视传播岗位上的,多年来,他们承担了繁重的传播任务,为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为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贡献了力量。但应当看到,广播电视传播者的素质修养状况与事业发展的要求,与我  相似文献   

10.
一、创新载体,从市民感兴趣的地方出发,变"简单说"为"亲身做". 《长株潭报》这两项活动的成功,首先在于宣传载体的创新.全媒体时代,传播者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越来越具体,微博使得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记录者.这两个活动成功发挥了个体,尤其是普通市民在传播中的作用,既依靠报纸的传播作用,又依靠人作为传播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信息选择和战时新闻管制 信息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正常现象.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内利的在怀特"守门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闻流动模式"认为,在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①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因此,新闻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新闻传播者已成了一颗夜空里的明星,不仅引人瞩目,而且给公众的印象颇佳。据全美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盖洛普,1976):在公众的心目中,新闻传播者的形象虽不及医师(96%)、工程师(94%)、大学教授(44%)的形象佳,但却位居第四(33%),高出参议员14个百分点,高出众议员19个百分点,高出广告从业人员22个百分点。因此,对新闻传播者的特点、权利、责任等进行分析、研究和描述,既有助于新闻传播者本身正确地把握和约束自己,也有助于社会大众更准确地了解、认识和监督新闻传播者。 一、新闻传播者的特点 1、代表性。日常生活中的记者,只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但是,他一旦从事职业传播(上班,进行采、写、编、传等),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反映并代表着一定阶级、集团、组织的利益、愿望与要求。 2、自主性。虽然代表性的特点意味着传播者的言  相似文献   

13.
所有的传播活动,其起点都是传播者,整个传播活动就是由传播者所引发,而在一定“时间-空间”格局中存续和建构的过程。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①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最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牛炜玲 《今传媒》2011,(4):138-139
"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社会研究中的两种价值立场,这两个概念旨在说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价值立场与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之间的联系。该文从新闻传播原则、大众传播的"把关人"理论这两个角度阐述了两种价值立场在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分析了二者在新闻传播中的相互关系,并对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中应怎样对待这两种立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同行者和见证者,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作为党媒,要坚定党性、坚守人民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精神立足于新时代,此为"守正之道";作为党的声音的传播者、舆论引导者,必须及时更新传播理念、提升传播技术,与时俱进融入媒介舆论环境的新时代,此为"创新之路".新...  相似文献   

16.
传播者是大众传媒中的信息采集者、制作者、把关者,社会对传播者具有一种与此种身份相联系的期待。虽然每一个受众对传播者的期待并不完全相同.但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受众对传播者形象的期待形成了许多共同点,这些也就是良好的传播者形象的构成因素。下面对这些因素逐一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霜 《新闻大学》2013,(6):83-90
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稳定,是涉及科学界和媒体界的跨学科重要课题。当前社会化媒体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传播环境的变化,科学传播在渠道和内容上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基于"互媒体性"视点,从传播渠道的变化,传播内容的质效,传播角色的多元化等方面考察东日本大地震中的科学传播现象,分析各类媒体的协作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由此探讨媒体之间关系及传播参与者行为对于促进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环境日新月异,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更体现了去权威、包容性的大众文化和草根精神,模糊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新媒体科技在互动性上的完善,使得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与拓展。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已经无法对传播  相似文献   

19.
梁璐 《东南传播》2010,(7):95-97
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普传播借助大众传媒这一载体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存在着问题。文章从科普传播的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以及科普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视角对大众传媒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阐释我国科普传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华金香 《传媒》2018,(3):90-93
公共传播背景下,探讨传播中"传""受"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哲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理解为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颇具代表性,公共传播视角下对其理论价值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指导现实的传播实践."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理想传播情境"理论以及"交往有效性"理论等密切相关,在"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下建构的传播行为能够打破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双向、对称、平衡地传播和交往理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