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10月,南方周末在全国纸媒首创绿色新闻版块(简称绿版),以每周四版规模、独立成叠的形式专注绿色新闻,记录中国的绿色进程,至今三年有余.这三年多里,中国环境问题持续升温,低碳、绿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中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日益细分出绿色新闻这一专有领域,涌现出一批专注绿色报道的媒体和记者.在南方周末首开先河之后,2010年4月,南方日报开办“绿”版,21世纪经济报道开辟低碳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改造环境周刊,而搜狐、腾讯等主流门户网络也均先后设立绿色频道,很多影响力媒体也先后开创绿色栏目或版面,进军绿色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2.
张敏 《中国编辑》2005,(3):58-59
在当今国际新闻报道业务中,借助编译外语新闻素材发布新闻信息已成为国际新闻源的重要补充渠道,也是提高新闻时效、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中国媒体还是外国媒体,无论是后方编辑部还是驻外记者都无一例外。因此编译新闻素材已成为国际报道业务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闻编译人员的日常主要lT作。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中不该忽视的几个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樱 《新闻界》2005,(1):113-113
只要细心地浏览每年订阅报刊的目录,就会清楚国内现有的与环境相关的报刊并不多,尤其是与文艺类报刊相比,显得更少。所以,我国现在的环境新闻大多是报道在其它的报刊及其它媒体的综合新闻里,这与环境问题的传播所应具有的地位极不相称。相应地,从事环境新闻报道与评论的专业记者也相对较少,除了几家全国性的环境报刊有自己的专门记者之外,从事其他领域报道的记者就很少注重环境新闻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从事新闻报道而进行的收集新闻素材的专业工作,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同时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心理交流的过程。影响新闻采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情感不仅构成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交流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是双方思想、心灵碰撞的必要桥梁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6.
以1857年《伦敦新闻画报》开始向中国派遣一批又一批的特约画家兼记者为标志,西方各国或派出记者与画家对中国进行了解,或通过《伦敦新闻画报》派遣的特约画家兼记者对晚清中国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7.
周啸天 《新闻界》2004,(3):18-18
随着新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媒体人才供需的市场化,目前媒体已不缺乏能够胜任信息收集和消息报道的记者,而迫切需要能从事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及专业类新闻报道的人才;媒体对人才的聘用,已不限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早已广泛使用如文史、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议论:新闻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张思雨 《今传媒》2020,(2):78-80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使用"Vlog+新闻"这种形式报道新闻,其中的爆款当属2018年3月两会期间,两会记者所制作的"Vlog"系列。那么这种呈现方式是否还属于新闻?这种呈现方式是否对新闻的专业主义有所损害?本文将以"Vlog+新闻"这种媒体呈现方式为例,试图去总结这种呈现方式,并尝试分析这一呈现方式的类型和在我国国内的发展现状,以及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2014,(2):1
《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在业界和学界的声誉和影响,被相关机构、学会和新闻院校联盟多次评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专业媒体和品牌媒体,列入期刊品牌十强。《中国记者》"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与传媒同步,与记者同行。及时反映国内  相似文献   

11.
叶俊 《传媒》2016,(6):89-91
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时效性、互动性的优势已逝。社交媒体的用户不断发布各种信息,那么,经由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是否属于新闻?谁拥有报道新闻的权利?社交媒体究竟是作为媒体的工具存在,还是作为媒体的竞争对手存在?在热议“自媒体”“全民皆记者”时,首先应该对这些前提加以分析。本文以《美国新闻评论》的几篇学术争议文章加以剖析,并指出,以Twitter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经属于媒体范畴,具备生产新闻的资质。同时也提出,微博等社交媒体要想真正扮演好媒体角色,必须加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刘翎 《军事记者》2002,(9):40-42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中刊播后,以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而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因此而成为记者大显“英雄本色”、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其实,亲历式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样式,早已有之,只是由于我们的记者长期习惯于以一种第三者的身份转述、评析新闻事实,而全然忘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看重的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新闻事实本身。所以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  相似文献   

13.
陈明 《青年记者》2006,(8):65-65
当前中国体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1、新闻真实性让位于新闻的轰动性部分体育记者往往在新闻竞争的压力下置新闻真实性于不顾,这严重影响记者及媒体声誉。比如在韩日世界杯期间,有一条范志毅和郝海东打起来的爆炸性新闻挂在网上,弄得满城风雨,事情真相不过是国内两名记者坐在一大巴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国突发的大事件多,中国电视的表现还是比较灵敏的,但一些记者和主持人在专业能力上尚需加强。总体印象多难兴邦,多难兴媒。中国电视在这一年的表现是比较灵敏的,2008年重大新闻事件的特点是突发性强,这考验着媒体的储备和应变能力。并且尤其重要的是,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常常是检验中国新闻改革进程的有效指  相似文献   

15.
郭亚萍 《今传媒》2014,(6):55-56
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眼下这个时代,中国记者第一次有能力同时与西方主流媒体记者站在国际新闻报道的一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体、中国记者要搞好国际热点报道,不光要追求一种新闻冲动,更应该追求一种专业历练。要对中国的利益有相对准确的定位;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最好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具体到新中国的新闻史方面,1958年远远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年份来形容它,一颗颗连起码科学常识都不顾的诸类"卫星"的升空让这一年显得无比沉重.而"卫星新闻"背后的媒体与记者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品质?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做一名专业新闻报纸的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对专业新闻的报道,主要的报道方向在哪里?通过思考,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敏锐;专业报纸的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客观事实。但所报道的客观事实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是新鲜还是不新鲜,这就牵涉到人们经常说的新闻敏感了。所谓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亦即新闻发现力。而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难培养的素质。可以说,是否具备新闻发现力,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能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9):26-33
30年来的记者角色研究表明,尽管研究的问题及内容各异,但都存在一种专业主义的研究视角,并发展出了一套在中国语境下特有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这一专业主义话语内含着传统与现代、偏离与回归、西方与中国、消极与积极的对立叙事,对专业主义理念与规范的认同和实践往往被视作记者角色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偏离到回归以及精英记者区别于普通记者的标志。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充满争议,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却被理想化并赋予了无限寄托,被期待去抵御市场的诱惑以及公民记者、用户生产内容等新媒介现象的挑战。然而,新的媒介趋势表明,体制内媒体愈发主动寻求体制的庇护,体制外媒体依旧无法获得新闻采编权与记者的合法性身份,专业主义所赖以存在的自主性前提面临困境。超越专业主义的视角,回归本土政治体制环境,并面向记者称谓泛化的事实,成为思考记者角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