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姜涛 《收藏》2008,(7):96-98
马球运动又称为“击鞠”或“击球”或“打球”,即骑在马上持棍打球的运动,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体育项目。对于马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波斯说”“吐蕃说”及“中原说”等。在我国古代,关于马球最早的记载是东汉后期曹植的《名都篇》,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连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描写的是京洛少年行猎归来宴饮之后,到马球场地练习马术及打马球的情景。唐代诗人蔡孚曾在《打球篇》里写道:“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台月作楼。  相似文献   

2.
马球运动在历史上多称为“击毬”,“打毬”或“击鞠”等,是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它起源于汉魏,盛于唐宋,衰于元明,到清代更加衰微。在元代以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中原一带的汉族人民爱好这一运动,而且居住在我国北部边境的藏族、蒙族及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也爱好这一运动。所以说它是在我国流行时间较长、流行地域较广、影响也较大的一种球类运动。  相似文献   

3.
韩丹 《体育与科学》2008,29(2):48-53
四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一种击壤游戏,其活动方法早已失传,现据推测加以复原.兴起于魏晋时代的击壤活动,则是一种全新的游戏.一千数百年来,不断发展演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游戏的一大系列.产生于击壤游戏的<击壤歌>.也演变成我国文学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漫话击壤     
击壤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娱乐游戏,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儿童进行投掷训练的体育活动。 击壤最早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的史料依据。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许多文献都记载中国远古的帝尧时代已有“击壤“之戏。在这类记载中,现今见到的最早记载大约是东汉王充的  相似文献   

5.
三国魏诗人曹植的<名都篇>,是一首描述青年人在一天里进行随心适意的休闲娱乐活动的诗作,在我国体育史上有特殊之价值.一些学者对诗中"连翩击鞠壤"作了错误的译解,变成了马球运动起源于中国的文证.探索这个有趣的过程,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当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6.
击标,属投掷项目,继承中国古代民族体育游戏“击壤”、“木射”和“打瓦”等运动精华,参照现代保龄球运动方式,整理创编而成。比赛方式是运动者持投掷器械分别将远处标有1到5分的“木标”(共10块)尽可能多的击倒,且将占分数较大的“木标”尽可能多地击倒,同时避免击倒标有负分的“木标”(仅1块),击倒的“木标”  相似文献   

7.
击壤的演进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主要结论击壤起源甚古,经历代演变,名称不一,发展形态多样,如"抛埥"、"飞埥"、"打瓦"、"打尜"或"打拔"等,具有浓厚的娱乐情趣.现代击壤的流传也出现了很多版本,如"触瓦儿"、"逮柴"、"打皇帝"等,击壤的游戏功能依然存在,其作为锻炼臂力、增强体质和技巧技能的一种方式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击壤是一种就地取材、启智为主的我国民族自有的游乐活动,对它的发掘创新有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游戏文化,使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传统娱乐文化的熏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击鞠,是我国古代的马球运动,又叫打球、击球。关于击鞠是我国固有的运动还是外来运动;关于中原地区何时才有击鞠运动开展,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结论。欧渊近代一些学者认为,马球发源于波斯,西传至君士但丁堡,东传至土耳其斯坦,再由土耳其斯坦传入中国。1926年,郝更生在《中国体育概论》一书中引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或者从事某种集体活动,都必须按照共同的口令来协调完成动作。在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调动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广东地区有些教师在队列教学中,下达口令往往容易忽视术语发音的准确性,常会夹杂方言。如:“稍息”的叫法,普通话的发音应是(shào Xi),但有些教师把它说成“修饰”。“稍息”这个术语从词的意思应理解为稍为休息的意思,即从“立正”的姿势转为休息姿势,若将它叫成“修饰”就原来的意思差得远了。还有一些教师把“向”和字叫成“上”字,向左转说成上左转等。“立正”(普通话音lìzhēng)的叫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把它叫成“装”(广州  相似文献   

10.
说“毬”     
在一些古代体育史论著中,常把“毬”与“球”混用,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在古代,“鞠”、“毬”和“球”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产生的时代也不一样。 “鞠”,在汉以前就有了。东汉许慎  相似文献   

11.
李会宁 《精武》2006,(10):46-47
关于八极拳的渊源和名称的由来,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台湾刘云樵先生的“巴子拳”说,这种观点至今在被很多八极拳门人沿用和肯定,致使国家武术权威人士也持此说并屡屡见诸报刊和各种综合图书。刘先生在他的《八极拳》一书中说:“八极拳是贯通古今的著名拳法,其发源地是河北省沧县东南乡,在此地俗名‘巴子拳’。中国北方,‘巴’字的发音与‘耙’字相同,而且有时会把‘巴’当作‘耙’的简体字来使用,因此,‘巴子拳’本来是‘耙子拳’的意思”。同时刘先生还引用了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上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形意拳有五种劲,简明朴实,可以速成。形意拳是把武术中的各种动作.归纳成五种劲。从上向下的为“劈”,从下向上或斜上方的为“钻”,直向前去的为“崩”,架开敌手再击的为“炮”,用横力制敌的为“横”。  相似文献   

13.
一、蹴鞠起源的几种说法的探讨中国古代的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汉书·枚乘传》颜师古注: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鞠为戏乐也。”蹴鞠是古代一种用脚踢革制的实心的球的游戏。早在西汉杨雄的《法言》中就指出:“捖革为鞠”。还说在西汉时已踢革制的球了。这对于研究蹴鞠的起源是颇有关系的。蹴鞠的起源:过去多引用刘向的《别录》,他说:“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刘向是公元一世纪时人,他对蹴鞠的起源已不能做确定的说法,蹴鞠的产生就应该早于西汉前很久;以后的记载,多是引用他的“黄帝所作”的说法。如从《道藏》中辑出的《轩辕黄帝传》(此书无作者  相似文献   

14.
“矛”是我国古代一种长兵器,从它在战争中的使用来看,至少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淮南王书》说:“古之兵,弓剑而已,槽矛无击,修戟无刺”。就是说,远古时候(商周以前)使用的主要兵器是弓剑之类,而矛、戟尚未用之于战争。  相似文献   

15.
张方 《精武》2010,(7):71-72
我从来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心意拳的“心意”二字是源于《俱舍论》的小乘佛学思想。世亲的《俱舍论》全称是《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被佛学界称之为“第二佛陀”,《俱舍论》被誉为“解脱知识的宝藏”。姬隆凤将少林心意把和六合大枪糅而化之,创立了“心意六合拳”,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三格式“处”字日戳,长期以来多被误解,朱桐《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戳图鉴》说成“早期作为代办所的标志”,《集邮研究》1991年第3期《广义侨批》一文误“福建晋江金井(处)”“即海关办事处”,似乎已不承认它是邮政日戳。本刊2000年第9期《“处”字日戳的探讨》发表后,2003年第  相似文献   

17.
王新 《中国收藏》2020,(11):38-40
近日,在热爱古文字同好的家中,有幸见到北魏墓砖一方,尺寸27.5厘米×4.3厘米×13.4厘米,重量2650克。笔者应邀对其历史文化进行考释,砖铭文字三列,共43字,现隶定如下:“侍中征东大将军启府义同三司驸/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莫壤专/代大太安四年四月廿一日岁在戊成造”内容释读如下:乙弗莫琅:墓主姓名,见于《北史》《魏书》。  相似文献   

18.
汉代足球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足球活动最早的国家,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文字记载当时社会上开展足球活动的情形。战国时期,足球和吹芋、弹琴、斗鸡、六博、走犬一样,都是城市人民闲暇时候“以此为欢”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时期,足球活动有了极大的发展,足球活动性质也有了改变;足球活动不仅是社会上的娱乐活动,而且成为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蹋鞠,兵势也。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见《文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有隔空击物的功夫吗?80年代,许多所谓“大师”纷纷吹嘘自己会隔空击物、隔山打牛,时至今日谎言都被击破,那些“大师”又反过来都说没有隔空击物的功夫,以至把武术弄得假假真真,让人分辨不清。当今网上,更有些三脚猫的黄毛小子对隔空劲妄自品论。中华武术究竟有没有隔空击物的功夫? 自然门是徐矮师综老、庄子学说,集少林、武当之精华修炼而成。自然门源于少林、武当,取于两者之间,刚柔相济,以意使拳、以气为归,回归自然,乃空处练功、空处用劲,不失自然之本旨,故自然门有隔空劲这种功夫。 对于隔空击物,很多人都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这种功夫,更有  相似文献   

20.
蜂蜜作为保养佳品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了,可见古人早就认识了蜂蜜。《神农本草经》把蜂蜜列为药中上品,说它“味甘平气”。《本草纲目》说蜂蜜入药“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不饥不老延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