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福生:“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专题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是农业和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自秦汉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广东教育》2007,(7):37-4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梳理 农业经济,是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直至南宋时,江南才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在农耕时代,土地是一切财产之母。从氏族公社到夏商周的漫长岁月,耕地公有始终居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梳理农业经济,是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梳理 农业经济,是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梳理农业经济,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次。农业以铁器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耕作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大致以长城为界,北为牧业区,南为农业区,而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区,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而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南宋时江南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氏族公有制到奴隶制国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尤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国有制主要有商代井田制、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等。土地私有化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6.
1.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东莞农业发展的历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邢秀清老师执教的《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就教材结构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四课组成,围绕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展开叙述,呈现内容;《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以古代商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主线选择材料,中心问题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济,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次。 农业以铁器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耕作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大致以长城为界,北为牧业区,南为农业区,而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区,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而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南宋时江南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氏族公有制到奴隶制国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尤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国有制主要有商代井田制、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材的分析也逐步深入,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扩展知识,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中谈到“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就阻碍农业发展和农民破产的原因向学生提出质疑,通过课堂质疑,适当补充其他一些原因,使学生便于理解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单一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以追求精神自由解放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诗词创作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意境的创造,以及创造意境的手法如“空白”,还有诗词的传释观念及特点。在语教材中,古诗尤其是古诗词成为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承给现代学生的一个载体。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遵循古代诗词本身的特点及其独特的传意方式来进行感受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男耕女织”虽然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实际上女性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在古代也是一种常见现象。自西晋把纺织品作为一种税收开始征收,以后历代的赋税中也存在大量的纺织品,这其中包含了无数劳动妇女的辛勤劳动与付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有她们的一份贡献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古代散文如何欣赏和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如何教,内涵不完全相同。前者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是什么。一是所欣赏的那篇文章的特点是什么。欣赏时结合这两个问题就可以了,可以是课程行为也可以不是课程行为。后者首先是一个课程行为,那就要考虑到学生关于古代散文的知识基础,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教学计划和时间,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型和过程的设计等要素。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教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学史使人明智,”在几年的历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利用中师历史教材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采用下列途径和方法进行,即: 一、发掘历史教材本身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可划分成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从每一时期的教材特点出发,把分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从未中断的中国历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有机的教育教学整体。中国古代史突出灿烂文化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的文化成就及其为…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是这种生产模式的基本特点。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为了自身消费和缴纳赋税的需要,广大妇女不得不从事纺织工作,因而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手工业形式——家庭手工业。  相似文献   

16.
男耕女织是汉族古代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汉族的男耕女源于自然经济,西汉时,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后,男耕女织的习惯和传统法典化,并产生了“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上农”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17.
段立珠 《今日教育》2004,(12):27-2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两备”.即备教材、备学生.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将“两备”的工夫做扎实.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确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对几届学生的归因分析.对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做好“两备”的思索.我发现“两备”中其实蕴含了一个核心问题——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语文材质”.又指语文教学的教材、知识等.  相似文献   

18.
周宁医 《数学教学》2009,(11):12-15,23
一、问题提出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的全面实施已有三年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作了一番研究,并与“一期”教材比较,发现“二期课改”教材突出了“必修、选修和拓展”的三维一体的特点,尤其是教材中“探究与实践”栏目则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实践和探究的空间,是教材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Ⅱ中,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内容标准”之一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为了弄清“耕作方式”一词,笔者查阅了《辞海》等工具书,并运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论述的学习与比较,发现对“耕作方式”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刀耕火种”“火耕水耨”和“游耕制”等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从2006年开始,我省高考将实行“3+小综合”模式,高中历史学科将增加《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中国古代史》选修课。而《中国古代史》是我省首次使用的新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如何认识新旧教材变化的特点,制定相应教学对策,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