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老师做了40年乡村小学教师,学生逾千,其中最有出息的要数仲明。只要人们一提起仲明,袁老师便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教了几十年书,从没见过仲明这么聪慧的孩子,四五六年级教他教了三年,真是一点就通,一教就会,每次大考小考,总是全班第一;而且平时学得轻松,不像有的孩子,整天吭哧吭哧死啃书,成绩反而不见长。仲明这孩子真是天才!仲明父母都是文盲,孩子多,家里很穷。仲明缴不起学费,想辍学,袁老师认为这孩子不上学太可惜了,便主动提出帮他缴。袁老师还买笔和本子给他做作业,下雨天不能回去吃中午饭,袁老师就到食堂打饭给他吃。生了病就及时送…  相似文献   

2.
袁老师做了40年乡村小学教师,学生逾千,其中最有出息的要数仲明。 只要人们一提起仲明,袁老师便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教了几十年书,从没见过仲明这么聪慧的孩子,四五六年级教他教了三年,真是一点就通,一教就会,每次大考小考,总是全班第一;而且平时学得轻松,不像有的孩子,整天吭哧吭哧死啃书,成绩反而不见长。仲明这孩子真是天才!  相似文献   

3.
袁老师做了40年乡村小学教师,学生逾千,其中最有出息的要教仲明。只要人们一提起仲明,袁老师便眉飞色  相似文献   

4.
女儿刚到舜耕中学上初中不久 ,我去见过她的班主任袁涛老师。袁老师向我介绍了女儿的学习情况 ,进而具体地说 ,舒静这次数学考了99分 ,某某地方错了 ,减1分 ,考得还不错。我听了以后非常吃惊。袁老师虽说是班主任 ,但他不教主课 ,而是教生物。他不教数学 ,却能知道某个学生的数学成绩 ,而且知道这个学生错在哪里 ,这说明他不仅了解学生的成绩 ,而且看了学生的卷子。他的负责、细致让我惊讶 ,也让我感动。因为我当过老师 ,也拥有过很多老师 ,又有过我孩子的一些老师 ,而像袁老师那样 ,把学生别的学科的成绩记住 ,并且把卷子看一遍 ,把失误…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到一位朋友家串门,闲聊中谈起孩子的前途问题。朋友家上五年级的孩子插话说:“将来我开家大饭店,阿姨去吃饭,我给你优惠百分之一百三。”当时我们都笑了。这个孩子并非要让我吃他 100元钱的饭,然后再倒找我 30元钱,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优惠百分之一百三的实际意义。当然,这个孩子能想到用学过的百分数来反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还是值得称道的,许多孩子恐怕连这一点也是想不到的。   与这件事情相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专家邱学华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和他一起教三年级数学的一个老师埋怨应用题难教,说学生笨得像…  相似文献   

6.
记忆糖果     
上课了,老师来了,“今天我们学习想象作文。”说着,老师便在黑板上写着。“哎,又是作文,烦死了。”我正觉得没劲,忽然发现同桌戴冬冬正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糖,偷偷地吃着。我小声地对他说:“戴冬冬,给我吃点吧!别小气啊!”“不给!”“好啊你,不给,不给我就告诉老师!”我威胁他说。“别别别!给你就是了!”他接着说,“你可知道这是什么糖果吗?”“不知道。”“这是记忆糖果,你看这上面写着‘记忆糖果,语文数学第九册’,只要你吃了它,书上的知识就都记住了!”我笑了一声:“你吹牛,天下哪有这种糖啊!”于是我拿着书试了…  相似文献   

7.
著名特级教师陈晓梅今年已经60多岁了,退休已多年。但她仍然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教着一个班的语文,当着班主任,每天忙得团团转。人们都问她:老太太你图个啥呀!这么大年级了,还混在娃娃堆里玩,教了一辈子书还没教烦啊!陈晓梅呵呵一笑:离不开这些小家伙啊。离开了觉睡不香,饭吃不甜,就像掉了魂一样!"就像掉了魂一样",这是一种境界啊!一个老师有了这样一种境界,又怎么会不受孩子的喜欢呢!陈老师的生活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有的就是她与孩子在一起的种种细  相似文献   

8.
我常为这样一个事情发愁:就是我的孩子发音不准确。我是搞中文的,对语言问题比较注意,因为我觉得这是关系到推广普通话的问题。可是尽管我这样注意,孩子的好多语音都发错了(需要说明的是,这绝不是孩子的舌头有问题)。有些字音纠正多次孩子还是改不过来,有的字音他根本就不会发,如“吃”、“视”等。什么原因呢?不用说,是周围人的影响,而更主要的是老师的影响,因为孩子一天有十个小时生活在老师身边,而且老师还要教他们学儿歌,给他们讲故事等。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因素,就是孩子对老师的相信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胜过父母。我在给孩子纠正语音时她就歪着小脑袋说:老师教我这样说的!可见,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是关键,我建议,幼  相似文献   

9.
正去年暑假我带了几天在外地的小侄子,由于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孩子就渐渐喜欢上了听我讲故事。最近弟媳几次打电话说孩子非要闹着让我在电话里给他讲故事听,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近两千公里的路程,光电话费每分钟就得几元钱,怎么办呢?不讲吧,孩子闹,讲吧费用太高,一个故事没有五分钟那是完不了的。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心愿呢?把我这位教了20年书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给小班孩子教儿歌时,教了这样一首:“幼儿园像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老师叫我好娃娃,我说老师像妈妈。”谁知这  相似文献   

11.
一天早上,一位女士走进了诊所。看着她那疲惫与无助的样子,我猜出她一定是遇到了大麻烦。我率先开了腔:“看来孩子的问题,给了你不少烦恼。”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她紧绷的睑上露出了一丝牵强的笑容。“我并没有读过多少书,”她说,“但我非常相信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就买了很多书给他看,我可是很舍得哦!为了栽培他,只要别人介绍的、推销员推销的,我都买,但他就是不看。任何一本书到他手上,结局都是五马分尸,真是气人!我没有要他做状元,但起码也要多读一点书啊!不要像我这么可怜,没读几天书,所以只能做女工。我以前是没人栽培,他现在有人栽培却不知自爱。”  相似文献   

12.
美术课上,张老师带领我们学写“美术字”。听说他到了初二就不教我们了,真是有些不舍,珍惜所拥有的吧!于是我便收回思绪,认真听讲。  相似文献   

13.
给爸爸画像     
爸爸的眼睛 我的爸爸是个老师,他中等个,有点胖,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他在学校教地理,这副眼镜帮着他看见了中国,看到了全世界;他也教历史,这副眼镜又帮着他看到了书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了解到变化万千的史实。爸爸的眼镜可真是个望远镜呀!我在给爸爸画像时就画了一副大大的黑眼镜框,在镜片上还画了很多圈圈,这样就没法画爸爸的眼睛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不可以消失     
放学了,鱼学校门口鱼贯而出,鱼老师从鱼流里挤出来,找到了聪聪的妈妈。“聪聪妈妈,凭着老师的责任心,我必须告诉你一个事实。”鱼老师的鱼胡子上都写着焦虑,“聪聪有些弱智,我这辈子没有教到过这么笨的学生,‘1+1=?’他不会,连‘鱼’这个字也不认识,唉,真是伤透脑筋了。”鱼老师的话就像晴天霹雳,把鱼妈妈“望子成龙”的瑰丽梦想击碎了,她摇着头,觉得脑袋都痛了。聪聪跟着妈妈往家的方向游,刚才老师的话他多半没有听懂。“妈妈,晚饭吃什么?”妈妈不吭声。“妈妈,晚饭吃什么?”妈妈不回答。“妈妈,晚饭吃什么?”妈妈转过身来,瞪了他一眼,说:…  相似文献   

15.
我的心愿     
正8月14日晴我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的形象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了根。我的幼儿园老师很年轻,很温柔,对每个孩子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热心。启蒙老师给了我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爱,老师给我洗手,帮我盛饭,喂药,教我学会了系鞋带。记得那时候,我胆小,不爱讲话,小朋友也都不和我玩。是  相似文献   

16.
教一篇课文之前,我们习惯于叫学生预习。某老师教语文七册12课寓言《拔苗助长》却一反常例:不准学生预先看一看。为了保险,竟把课本也收缴上来了。“这是干什么?”“不干什么,教书。”他老老实实地说。教书?哪有教书先缴书的!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情景1】我和小小班的孩子正在唱歌曲《春天》,为了让孩子更快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歌词,我在黑板上画了歌词里的内容,孩子很感兴趣。我一边弹着琴,一边让我的配班教师袁老师根据歌词给孩子指引黑板上的画,帮助孩子歌唱。因一时找不到指挥棒,袁老师就用一根孩子的钓鱼竿来代替。唱着唱着,我突然发现孩子一个个盯着黑板不唱了。原来袁老师用钓鱼竿带磁铁的一端来指,结果被吸在黑板上了。我马上对他们说:"怎么了?"孩子纷纷告诉我,袁  相似文献   

18.
在华容县职业中专,陈天育老师常被人称作“书呆子”。他教了一辈子书,也读了一辈子书。对陈天育来说,读书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平时,他很少走亲访友或上街游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后,无论是多么开心的文艺晚会,还是牵人魂魄的电视剧,都拴不住他的心。唯有书本,像磁铁般吸引着他。借阅的书不够看,他便自费订购。他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节省的钱全用来订报纸杂志。除夕夜,妻子要他别再看书,和家人一起说说话,看看电视,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可当孩子看到高兴处,他又钻进书房了。一天晚上,女儿决心让爸爸休息。她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挨着爸爸…  相似文献   

19.
临近期末,让我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写学生的评语了。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都很重视,孩子的评语,家长不光看,仔细推敲琢磨的也不少呢。稍一疏忽,哪句话写得不合适了,不光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就连家长也会对老师有看法的。这班孩子我已经教了四年,评语年年写,又不能年年重复,这可真是一件难事呀!  相似文献   

20.
唐朝韩愈说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这是说,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要选聘优秀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中国古人向来很重视给子女聘请家庭教师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夫叫孟孙,即孟懿子,也称仲孙何忌。他有两个儿子,到六七岁时还不知道读书学习,于是孟孙就给他们请来一位家庭教师。这位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孩子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他越教孩子越不愿学。孟孙就把那位老师给辞退了,又请来第二位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