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
从道德生活的现实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现实的、反思性的日常生活,批判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丑陋,阐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从道德生活的超越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超越性的德性生活,陶冶和培育健全的德性品质;从道德生活的公共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正义、理性的公民生活,培育学生的公民品德;从道德生活的文化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高品质的、优雅的文化生活,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和道德涵养.通过日常生活、德性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四重”建构,生活德育可以培育出更为整全的道德生活空间,促进道德教育目标与使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知识道德和生活道德这两种分属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道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生活道德是基础,是知识道德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同样,生活德育也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部分。当前学校德育与生活脱离,表现为德育的知识化、学科化、理想化、功利化。从本质上看,德育与生活是有机统一的,倡导生活德育是德育改革和创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探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德育作为一个新概念,能否为教育理论所认同,生活德育的开展何以可能,这需要我们做五方面的逻辑思考:生活是否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生活道德?为什么需要生活德育?如何理解生活德育?学校生活德育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5.
鲁洁先生的生活论德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道德和生活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的。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道德的学习要通过生活进行,道德为了生活。生活论德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生活的建构,其建构起来的是一种更好的生活、一种更全面和更丰富的生活。要使人成为自觉的生活建构者,就要引导人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生活论视域下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三种类型,并以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获得为根本。德育以生活为基础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个体生活经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德育过程需要关注并引导个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扩展。由此,道德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带入,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道德价值的引导。德育正是基于"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联才可能触碰到个体的内在生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的提出既是对知性德育的反思,也是一种新的德育方式的尝试。正确理解生活德育的价值内涵对于建设和开展德育课程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代具身认知理论,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其全新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转换视角理解生活德育的价值内涵,发现生活德育在促进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促进道德智慧的生成等方面,最终通过在特定情境中的实践、交流、反思,使学生学会过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论是新时期我国德育理论的可贵探索。它紧紧抓住道德知识、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特殊性,强调德育服务生活、回到生活、引导生活。它成功地批判了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和边缘化德育,指明了德育的独特价值,捍卫了德育的独立地位。它极大地改变着我国学校德育的面貌,使德育受到学生愈益广泛的欢迎。不过,生活德育论也存在不足,那就是:未能建立生活与德育的双向本质联系,生活逻辑的内涵不清晰,社会批判性不足。  相似文献   

9.
正从广义上讲,生活就是德育。因为道德是生活的构成因素,没有生活德育无法进行,所以生活的过程也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按照道德标准生活,培养他们做有道德的人。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选择德育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引  相似文献   

10.
生活德育以生活场景为基础,通过道德主体实践活动,主动体验道德、建构道德,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在探索实施生活德育中存在着模式建构匮乏、途径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造成了生活德育的无根现象。构建多种生活德育模式,以劳动为依托,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培养德性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