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使用移就和移觉修辞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移就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移觉则让人感觉互通,相互转移,从而创造一个多维的感觉空间。移就包括移觉,移觉是移就的特别分支。  相似文献   

2.
移觉,也应列为一种修辞格。在许多文章中,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往往用人们心理反应上的相似点来转移感觉,把某一器官的感觉转移成另一器官的感觉,这种修辞方法,称之为移觉。下面试以小语教材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3.
移情、移就、移觉三种辞格常被人们张冠李戴。《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则把移情作为移就的一个品种,这实难以服人。《语文知识》1995年第12期《移情辞格浅谈》又触发了笔者就该文引例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移色”、“移情”、“移时”、“移觉”、“移用”这五种修辞格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古今名篇中,由于它们名称相近、表义相关,常常容易混淆,有必要从辞格界定、语体运用范围、修辞作用诸方面进行辨异。先看看以下五例: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强语句的感染力、生动性,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这种辞格叫移觉。它是词语移用修辞法派生出来的修辞格之一,例如: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例①中的“光与影”,是由眼睛去看的,是视觉形象;“名曲”由耳朵听到的,是听觉形象。用“如”把它们联结起来,产生了视觉向听觉转移。从心理角度看,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语言表达中,用“移觉”这一辞格把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往往给人以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有时甚至达到一种出  相似文献   

6.
通感·移觉与比喻袁昭烈通感和移觉两种修辞手法在高中教材中频频出现,对其细致分析,能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深入领会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其分析多有分歧,再加上与之相近的“移就”,更是难于分辨,以致学生难于理...  相似文献   

7.
移觉的语用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慧  覃先美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47-149
语用修辞学是两门临近学科语用学和修辞学的交叉学科。移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仍处于方兴未艾的研究之中。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语境这一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共同基础为切入点,着重从两方面对移觉进行语用修辞分析:移觉的认知机制以及移觉在认知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移就和移觉是英语中两种极为相似且同属于词义上的修辞格 ,在结构上基本相同 ,都是把本属于甲的修饰语移用来修饰和限定乙 ,在使用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掌握了它们的用法 ,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才能更好地理解移就和移觉修辞格。从而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移就和移觉是英语中两种极为相似且同属于词义上的修辞格,在结构上基本相同,都是把本属于甲的修饰语移用来修饰和限定乙,在使用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掌握了它们的用法,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移就和移觉修辞格。从而有助干提高我们的英语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 “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通感》(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一文,他从文学创作和修辞方面研究了文学作  相似文献   

11.
移觉格是不同知觉之间的挪移、沟通所形成的修辞现象,而且移觉格在运用时,往往是用一种乃至多种知觉,来表现其它的某种知觉,也就是因为有"被表现者"和"用作表现者"的不同,因此可以依据"主要知觉"与"辅助知觉",来对移觉格进行新的分类.  相似文献   

12.
移觉格是不同知觉之间的挪移、沟通所形成的修辞现象,而且移觉格在运用时,往往是用一种乃至多种知觉,来表现其它的某种知觉,也就是因为有“被表现者”和“用作表现者”的不同。因此可以依据“主要知觉”与“辅助知觉”,来对移觉格进行新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一、移就与移觉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最先是由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提出的。但作为英语“hypalage”或“TransferedEpithet”的汉语对等词却并不只这一种。徐鹏在《英语辞格》中称其为“转移表述词语”,张文庭、熊建国在《英语修辞及惯用...  相似文献   

14.
英语的synaesthesia和汉语的“移觉”是表现力很强的修辞格。论述了“移觉”同“移就”、“拈连”的区别以及“移觉”与其他辞格瘘用的问题。提出了英语的metaphor应包含汉语的“隐喻”和“比拟”。  相似文献   

15.
移用是一种积极修辞格,分为移就和移觉(通感)两类。移就能使语言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移觉最长于表现人们难以捕捉和描绘的内心感觉,使语言形象可感。在诗歌创作中,其艺术效果超过了传统的赋、比、兴和象征手法,因而倍受当代青年诗人青睐。  相似文献   

16.
联觉是人脑天生的一项特殊功能,它主要发生在生理层,主要是生理学或脑科学研究的对象;移觉主要是指人的实时心理出现的跨感官刺激——反应现象。它是人类后天社会心理的感觉自发行为,主要发生在心理层,属于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通感是人类言语行为的自觉建构,它主要发生在语言层。通感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生理联觉、心理移觉和语言通感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7.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18.
简论比喻与移觉的区别崔锡臣比喻与移觉这两个修辞格非常相似,比喻是由本体和喻体构成;移觉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因此,只从形式上去区别它们是较为困难的,只有研究这两个修辞格各自的特点,搞清楚它们的实质,才能将它们完全区别开。请看如下例句:[比喻例句]①层层...  相似文献   

19.
通感也称移觉,是一种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的修辞方法,就是把甲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乙感官上,凭借感觉的相通,启发读者联想,体验客观事物。一般参考书在举例时都会举《荷塘月色》中的一句:  相似文献   

20.
移用和移觉     
移用和移觉这两种修辞格都打破了正常的语言习惯,通过联想把本来不能联在一起的语言联在一起使用,造成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修辞效果,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所以容易把它们混为一谈,误将移用当成移觉。移用是有意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运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这广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