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咏柳诗话     
“吹面不寒杨柳风。”“五九、六九,抬头看柳。”“漏泄春光有柳条。”柳,是诗人画家的爱物,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陶渊明爱菊花也爱柳树,曾在家门口亲自栽种5棵柳树,自号“五柳  相似文献   

2.
诗词与柳     
在多彩多姿的落叶乔木中,绿柳婀娜像一个秀美的少女,特别惹人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尤为宠之,其中亦不乏“柳痴”,留下的咏柳诗词也不下千首。爱柳之风久矣。隋杨广极爱柳,曾赐柳以国姓杨,后人也有把垂柳叫“垂杨”的。白居易的《隋堤柳》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可见隋时柳树受人喜爱,种植广泛。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酷爱柳,公元450年,陶弃官遁隐躬耕,终日与柳为友,他不仅在隐居地周围遍栽柳树,而且还在房前种了五棵,并自号“五柳先生”,“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榆柳荫…  相似文献   

3.
“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二十首之九》)柳,是春天的使者,它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历来是诗人骚客的宠儿。在我国古典诗苑里,既有“杨柳”“垂柳”“高柳”“绿柳”,也有“寒柳”“金柳”“烟柳”“雪柳”,此外还有“柳枝”“柳叶”“杉口梢”“杉口絮”“柳绵”……诗人借助“柳”这一意象,或状景,或抒怀,或喻人,或讽世,不一而足,魅力无限。  相似文献   

4.
"杨柳"并称,堪为同类,但"杨""柳"单列, 亦不分你我.朱自清散文<绿>有"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一句,挺拔的杨树而至袅娜拂地,真真不可思议:但此处之"杨"实为"柳"也.再如"二月垂杨未挂丝""万树垂杨拂地生",这两个"垂杨",实指"垂柳"."杨柳"并列,有时单指柳树,如"杨柳依依""河边有几棵杨柳"等.至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垂杨柳",实际上也是垂柳.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以杨、柳暗含杨开慧、柳直荀二烈士的名字,以杨柳飞絮比喻烈士忠魂直上九霄,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赞颂之情,极富诗意。“柳”是柳树,是没问题的;那么“杨”是什么树呢?是人们所常见的白杨树吗?不是。这里的杨也是柳树的一种。《尔雅》注云:“杨,蒲柳也,可以为箭(杆)。”  相似文献   

6.
说杨道柳     
人们总是习惯将杨柳放在一起谈论。其实杨柳属于不同的树种。柳树一般长在河边,枝条低垂,叶子像小刀;杨树则枝条向上生长,叶子较宽。传说隋炀帝下令在堤岸上多种垂柳,他姓杨,就赏赐垂柳和他同姓,名为“杨柳”。但此说无据可考,因为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了“杨柳依依”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咏柳惜别 ,折柳送客 ,这在古诗文里可以见到很多。《诗经·小雅·采薇》里就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名句。“依依”的杨柳把一个久役异乡的戍卒那种思乡之情和盘托出。“柳”和“留”谐音 ,可以表达人的挽留之意。后来人们似乎感到仅对“柳”的依恋还不足以寄托情怀 ,于是干脆折下一枝送亲别友 ,渐渐地成为习俗。到了唐代 ,折柳送客之习更盛。刘禹锡《杨柳枝词》云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 ,惟有垂柳管别离。”唐末诗人罗隐的《柳》诗也写道 :“灞岸晴来送客频 ,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  相似文献   

8.
古人咏木,除“岁寒三友”之松、竹、梅外,便是杨柳了。植柳、赠柳是古代传统习俗;爱柳、咏柳更是文人共有的审美情趣。 杨柳入诗,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古代诗词中。有时用“杨”,有时用“柳”,有时又并用“杨柳”。韦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爱亲手种植自己所们爱的树,以陶冶性情。杜甫爱种桃树,他来到成都烷花溪,草堂未建,就急求一批桃树苗。得苗后,赋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烷花村。”陶渊明爱柳,他在田园水边播柳,还在住房前种了五棵柳树,得名“五柳先生”。柳宗元以种柑桔为乐。他被贬到柳州后,亲手种植了一批货批。在劳动之余写下:“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通城同。”未赢爱的是杉树,他称赞它品性耿直。古代诗人爱植树  相似文献   

10.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词句,其中的《后庭》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其实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在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多有体现。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勾起思乡之情。2《.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  相似文献   

11.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我们现在还能从很多古诗词中领略这些乐曲的魅力。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折路边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  相似文献   

12.
陈秀娟 《少年月刊》2023,(10):30-33
<正>无论你是否喜欢,若盘点古今中外与人们相伴最久的植物,柳树肯定得算一个。不信你瞧,哪儿都有它的身影。诗词里的常客柳树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原生树种之一,植柳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中就有“柳”字。房前屋后、河沿路旁无所不在的柳树,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诗词里。除了孩童启蒙时吟诵的《咏柳》中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吹面不寒杨柳风”“枝上柳绵吹又少”……各朝各代的诗词都有借柳抒怀的名句。柳与留谐(xié)音,  相似文献   

13.
植树诗话     
历代名人提倡植树,还留下许多植树诗篇千古传诵,寓意深远,深得人心。大地回春,植树造林。植树诗话,启迪后人。植树爱树,绿化家园。晋代诗人陶渊明爱柳树,他中年弃官归田后,亲自在田园水边栽柳,以柳为友,怡然自得,人称“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14.
咏柳     
在我见到的树中,以柳树最多。柳树虽没有松柏的苍劲,也不如杨树挺拔,我却偏爱柳。 柳树纤弱,似无可爱之处;柳絮纷飞,人人讨厌,何谈“爱”字?然而,我爱柳树,在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春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读此作,一般人,尤其是中学生会以为诗中前两句仅仅是对渭城春景的描写;渭城的早晨下雨了,湿润了路上的灰尘;经过雨水洗涤,房屋一新,排排柳树在蒙蒙细雨中显得更为青翠。殊不知这里的“柳”与古代习俗有关。古人好以谐音寓意,这里的“柳”即“留”之意,借杨柳表示挽留友人的情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些事物成为历代诗人普遍运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审美情趣,成了表达特定情感意义的语言“符号”。了解这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便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否则,读起诗词曲来可能会莫名其妙,甚至不知所云。这里扼要介绍古代诗歌中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供同学们在阅读中参考。一、杨柳、杨花、柳絮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叶、花、种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杨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杨。杨柳的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  相似文献   

17.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是有花朵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折枝送别。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柳树不是匠人的树,而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柳越来越少了,每次我看到一棵柳树都会神经紧张地屏息凝视。我怕自己有一天会忘记柳树,我怕自己有一天读到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是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竟必须去翻查字典。柳树从来不能造成森林,这注定是堤岸上的植物,而…  相似文献   

18.
赠柳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那一根根细长的“线”画成的。柳树的美是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概括的,因为它不是木匠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是韦庄眼中的“晴烟漠漠柳毵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钟情柳树,因宅边有五棵柳树,便干脆自号为“五柳先生”。本文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全文虽不足200字,却有着9个响当当令人一再凝眸的“不”字,深长思之,不能不使人对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更生发出一种由衷的景仰。《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对其一生的欣慰而  相似文献   

20.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