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振宇 《出版参考》2004,(3):13-14
年头岁尾,好象是约好了似的,有关东北二人转的消息满天飞,有好的,也有坏的,争论的焦点就是二人转能不能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2.
从近年来,东北题材的电视剧在各级电视台热播,到今年央视春晚后,东北二人转火遍大江南北,一系列的现象都表明,一种东北地域文化的电视景观正在逐渐生成,并在电视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发源于东北黑土地的"东北风",经过电视媒体的强烈鼓舞,形成了荧屏上颇具影响的"气候"。作为"东北风"的发源地,辽宁电视台一直致力于推动这种"气候"的产生,同时也借此时机,创造了全国省级卫视中的"辽宁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中国的影视娱乐界,以体现浓郁东北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东北影视剧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以喜剧小品和影视二人转的形式,在赵本山等东北明星的带领下冲出了黑土地,不再是东北农村热炕头上的专有产品。在其他地方戏曲样式日渐低靡的情境下,东北喜剧小品能持续走红,确是一个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4.
“脚踏黑土地,头顶一片天。”在电视剧《刘老根》的片头中,“关东汉子”赵本山曾以他略带沙哑的声音唱出自己的心声。日前,由他领衔的东北二人转正式在合肥打响全国巡演的“开门炮”,赵本山和他的弟子们以风趣,幽默的表演给安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演出前,记有幸近距离接触了这位从东北黑土地里走出来的农民艺术家,而他在采访过程中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感恩与回报之情不由得让人叹服——如果现在各个艺术门类的所谓“家”们都有这样的心态,恐怕“火”起来的就不只是东北二人转了。[编按]  相似文献   

5.
东北"二人转"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二人转,大多数人会想到赵本山。尽管他是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以表演小品而走红的,但这位“笑星”骨子里流淌的却是二人转的血。说起二人转,很多人也会想到吉林。如今吉林省的二人转俨然成为一项文化产业,剧团多,演员多,演出多。然而,关于二人转的起源,却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话。在文化部公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1项保护名录中,东北二人转的排位序号为第262号,申报地区为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黑龙江省海伦市,吉林省吉林市。关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民间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王母娘娘蟠桃会留下的,有说是周庄王留下的,还有说是…  相似文献   

6.
参加第三届军事新闻论坛期间,在哈尔滨的“刘老根大舞台”看了一场东北二人转。不断的笑声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二人转之所以火爆中国,除了因为它迎合了正在向平民社会变化的社会现实以外。还得益于它在广泛传播中也经历着自身的改造与变化。比如有的青年演员的演出风格,就多少淡化了打情骂俏、一味拿男女说事儿的内容,而注入了大量适合青年人口味的现代时尚元素。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通过仪礼"为分析概念,考察东北丧葬仪礼①中的"二人转"展演。哭七关和哭十八包在灵棚前——这个神圣的空间中演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二人转;舞台上演出的二人转则具有极强的现世性、现实性、戏谑性和狂欢性,是"世俗"的二人转。这些表演在丧葬仪礼中发挥不同作用,一方面,帮助死者通过"阈限"到达极乐世界;另一方面,也帮助生者重新建构因死亡时间而被打破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赵本山热、二人转热、东北题材电视剧热。引发了目前愈演愈烈的一种现象——东北热。究其根源。这种现象是由东北文化所特有的地域特点、人文背景和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东北文化的特色在于幽默、热情、真诚、率直、质朴。从电视传播的角度来讲。东北文化个性鲜明独特。带有明显大众特征,能够寓教于乐。启迪人心灵的文化是易于传播和流行的.而东北文化正好符合这些特点.正是这股“东北热”.为东北电视媒体尤其是卫视频道借势营销、创造佳绩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赵本山热、二人转热、东北题材电视剧热。引发了目前愈演愈烈的一种现象——东北热。究其根源。这种现象是由东北文化所特有的地域特点、人文背景和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东北文化的特色在于幽默、热情、真诚、率直、质朴。从电视传播的角度来讲。东北文化个性鲜明独特。带有明显大众特征,能够寓教于乐。启迪人心灵的文化是易于传播和流行的.而东北文化正好符合这些特点.正是这股“东北热”.为东北电视媒体尤其是卫视频道借势营销、创造佳绩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的火爆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对东北民间文化的繁荣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二人转的走红无法掩盖中国民间艺术整体低迷的现实。各地民间艺术的发展,可以参考二人转的发展之路,探索自己独特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丁玉恒 《兰台世界》2020,(5):148-150
清代东北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流放期间,他们笔耕不辍,编纂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地方文献,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东北流人地方文献中丰富而翔实的记载弥补了东北地区历史记载中的很多空白,流人们忠实地记录了耳闻眼见的东北地方民俗文化。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清代东北地区一些富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在对这些民俗文化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2.
娱乐大东北     
编者按近10年以来,来自东北的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乡土明星"娱乐"了大半个中国,使整个中国北方的观众对东北文化,尤其是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娱乐文化,逐步产生并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的心理历程。这无疑是给东北地区的电视媒体创造了一个天然有利的独特传播环境。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电视媒体也逐步开始在节目内容或频道定位上向传播东北文化靠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期杂志以东北文化为主题,通过东三省强势电视媒体——黑龙江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台——在节目策划制作及广告营销上的经验和成果,探究一下他们是如何借助东北文化的"东风"顺势而动,席卷全国的。  相似文献   

13.
影视民俗化,即对民俗事象的影视化表述,也就是基于民俗学的视角来探究影视剧的内涵和形式,它可被视作对影视剧的民俗学读解,从中揭示出影视剧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一些独特规律。把民俗文化元素有机地运用于影视创作之中,无论是从内在精神上,还是从外在形态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便捷而有效地赋予影视一种浓郁的民族气质。因此,在影视创作当中,"民俗文化资源无疑应当成为探寻与建构民族风格的根本路径"。谢尔曼认为,民俗学影视在描述表达性文化的同时,它本身也作为表达性文化在表演。就影视剧而言,需要通过剧中人物的活动,包括他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来向观众叙述整个故事情节,因此,他对于民俗的  相似文献   

14.
张宗浩 《新闻传播》2012,(9):101-102
近年来,一批以黑土地为背景,以农民为题材的东北电视剧在荧屏上屡创佳绩,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成为了每年春晚全国观众最为期待的盛宴之一,同时东北风格浓郁的"二人转"也风生水起。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东北文化现象"。本文在梳理荧屏"东北风"的概念、内涵衍化及其表现的前提下,从受众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着力对"东北风"火爆电视荧屏这一现象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科学把握受众心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转迷转转转》是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频率2006年10月29日开办的一档传承戏曲文化的节目。每天14:00~15:00播出。二人转是深受东北农民欢迎的地方剧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转迷转转转》节目中将主持人打造成两个能唱会扭的转迷,两人评戏、改戏、专访人物、赏析名段。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只是单纯介绍二人转;而是以一副架演出的形式,贯穿在节目中,互相调侃,频抖包袱,让听众觉得听《转迷转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东北语言的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的创作元素就是声音。中国语言的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而全民族都能接受的普通话是以东北话为基础的。远的如电视连续剧《赵尚志》,近的如《刘老根》、《马大帅》,还有就是举国尽知的东北地方戏“二人转”,都是为人所称道的。那么,在小说的播讲上,东北话能  相似文献   

17.
"打官司告状的,该钱不给赖账的,骗人的,挠扛的.都是河南北上的."这是一位东北二人转小品演员在《新唱摇头擦皮鞋》光盘中说唱的.  相似文献   

18.
李甦 《记者摇篮》2009,(11):12-14
"想听东北二人转,就来转迷转转转!"——这是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台每天下午2点准时响起的声音。每到这个时候,乡村广播就成了真正的“戏匣子”,一档为辽宁农民量身定做的节目——《转迷转转转》,粉墨登场了。  相似文献   

19.
在满族文学的长河中,1931—1945年间的东北满族文学因其"集群性"的反帝表达而具备了突出的时代品格。抗战时期的东北满族文学凭借对满族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等的生动书写,诠释了抗战文学的民族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0.
范庆超 《兰台世界》2013,(11):117-118
在满族文学的长河中,1931-1945年间的东北满族文学因其“集群性”的反帝表达而具备了突出的时代品格.抗战时期的东北满族文学凭借对满族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等的生动书写,诠释了抗战文学的民族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