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2.
说“仁义”     
王雪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24-126
"仁"和"义"位于五常之首,贯穿了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伦理的基本范畴和道德理想的衡量标准,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文化的推动下,儒家思想中"仁"与"义"两个至高范畴发生了语义演变,从日常词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从而产生了相关词群。随着"仁"和"义"的高频使用和人们认知实践的深化,处于同一属性范畴中的单字词又复合成"仁义"一词。在此过程中,文化隐喻是词汇演变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存心养性"和"性善论"结合的养生观点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存心养性"就是要人保存生而有之的"善"的本性,即:"仁"、"义"、"礼"、"智"的"本心",一切从儒家的道义出发,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最终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作为我国的教育始祖,其哲学经典中所反映的“仁”的思想阐明了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强调了“仁”与人的品德和善性的关系。佛教在其教义中关于阐述“善”的思想内涵和“善”与六道轮回的关系,与孔子“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所强调的共同点为道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强调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基本要义,同时也为人们能主动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孟子认为人天然有仁、义、礼、智四种善性,荀子要求控制人的自然之欲而得到礼,董仲舒认为三纲五常是人生的大网,善与恶就是要处理仁与贪、与情的关系,朱熹则要通过对人欲的克制来复明天理。禅宗要求通过觉和悟走出人生的虚幻,善恶只在一念之差。老子认为无知无欲、复归于婴儿的混沌状态是道德的至善,庄子则要求超脱俗物之累,达到意志自由。魏晋玄学形成了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三种道德观。中庸至上的道德方法论、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论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核心是两个正义原则,并通过对原初状态的契约论程序设计而对这两个正义原则加以论证,而这一论证又是建立在个人道德之善与公共制度正义之间具有一致性的最基本的道德证明之上。  相似文献   

7.
康德认为斯多亚派和伊壁鸠鲁派在道德和幸福关系问题上的争论陷入了二律悖反,于是从"至善"入手,试图将道德与幸福在超验世界统一起来,以此来论证德行为和幸福关系的真理性.康德之"德福一致"观点认为,在实践领域,道德和幸福是统一的,是至善--完满的善.康德所言之至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并非渺不可及,对于人类而言是有其现实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社会之"善"(不损害一人利益而反应和体现所有公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善的型"(生产力或者国民经济总量)这一问题。党和政府正是是站在历史的特殊发展阶段,对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总结和理论反思,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善"标明了最终的路线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善良意志与孟子的性善论都力图通过肯定人有行善的先天内在能力,进一步推导出人类社会可以建立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符合善的要求的伦理体系.但二者也存在区别:康德的善良意志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试图建立一套无条件的、普遍客观而有效的道德法则,使人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通过遵守法则,实现善的价值;孟子则从生命本体角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生长,善的意向就会越来越强,不必刻意去寻求.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中,康德提出"至善"的概念。"至善"实质是康德解决"德福关系"的核心理念。在现实世界,"德福关系"并非一致;相反,二者之间存在二律背反。为解决"德福关系"的一致,即寻求"至善"的实现,康德引出自由、灵魂不朽、上帝三大"公设",使其道德哲学最终通往宗教神学。  相似文献   

13.
关涉人生的教育,必然要关注并增进人的幸福。古希腊教育理论从人的完善与德性出发,内在地把教育与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的教育以自由的概念置换善的概念,而消解了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重构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的可能性在于,一方面看到善与幸福的不可分离性,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实现教育的伦理关怀,使教育获得道德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人性本善的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不仅提出了“性相近 ,习相远”的人性命题 ,还对此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部《论语》几乎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这个观点 ;孔子的性善观与其利欲观并不暌隔 ,利欲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善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有孟子主张"存心养性",又有荀子主张"文礼养情"。此后,养性与养情的对立贯彻于整个儒学史,甚至在现代新儒家与李泽厚先生的分歧当中仍然有所表现。以往"性其情"与"文其情"之间的分歧显得不可调和,长期表现为孟子养性说胜于荀子养情说。在现代道德情感教育背景下,此二者有可能以性善论为前提融合并用,或将有助于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文史不分家,也有区别:从本质上看,文学是人学,是挖掘人的灵魂和塑造人的形象的;而史学是事学,是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学重在美,史学贵在真,两者共同追求的都是善;从功能上看,文学对人的影响是铸造灵魂,融化在血液中,而史学则是以史为鉴,落实在行动上。我在写历史小说的过程当中,当然就得看一些古典历史小说方面的评论。感觉一是某些文章雷同,新意少,有"软剽窃"之嫌;二是不看原著,"炒章句",某些文章简直就是拼盘。这是我从史学角度来看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古代史研究中也屡见不鲜。皆急功近利,学风浮躁所至。  相似文献   

17.
近年对诸葛亮行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潜意识的性善论模式解读与性恶论模式解读。潜意识下受性善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群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关系。潜意识下受性恶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众臣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自利的政治关系。前者观点较合乎逻辑,后者观点难合逻辑。前者多没有否定诸葛亮的政治缺点,后者多容易掩盖诸葛亮的政治优点。前者可强化民族楷模的形象,彰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后者则容易推翻民族楷模的形象,颠覆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性暗疾曾是鲁敏执着探索的主题。在《爱战无赢》这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小说中。人性的暗疾具体体现为生理暗疾、心理暗疾和精神暗疾。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鲁敏笔下的暗疾书写独具特色,即她的批判是温和的,着重揭露的是人性的精神困境问题,她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疼痛。  相似文献   

19.
要编写出优秀教科书,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复杂关系,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求真与求善的关系。教科书承担着传播真理、揭示谬误的重任,也担负着引领良善、鞭挞丑恶的使命,前者是求真的体现,涉及教科书的科学标准;后者是求善的体现,涉及教科书的道德伦理标准。同时达成真和善两个标准,是所有优秀教科书必备的两种品质。在理论和实践中,教科书对真与善的追求是可以达到平衡的。只是平衡并不容易,普遍的现象是相互冲突。在教科书中,善优先于真。优先善的追求,是教科书文本的教诲性的要求,是教科书文本之内容选择性和容量有限性的体现。对善的优先追求一定要高度警觉,因为这有可能带来莫大的风险:主观色彩浓,易生分歧;容易被利用,以善的名义行不善之实;容易以善抑真,弱化求真的努力;可能成为教科书枯燥灌输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真、善、美及其统一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是正确的、合理的发展观,它在真的基础上实现了善,在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