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沈阳市现有常住人口680万,其中8—25岁的青少年200多万人,中小学生近百万。几年来,沈阳市教育局在辽宁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认真落实《沈阳市教育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大约有3.67亿未成年人,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押服刑人员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5%,每年有15万多未成年人因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查处,3万余人因犯罪而成为少年犯.据《2003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仅2003年我国刑事案件一审共结案632605件,青少年犯罪占231715人,其中不满18岁的有58870人,18岁-25岁的有172845人.  相似文献   

3.
吴新平 《教育探索》2005,(11):82-83
青少年犯罪率近年来居高不下,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系统解决。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注重青少年的家庭心理教育,解决青少年的不良心理问题,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李霞 《中学文科》2006,(1):92-92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为什么在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青少年犯罪却呈大幅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不良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外在不良因素与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社会学因素起主导作用。本文试从“黄”、“灰”、“黑”三色污染等社会学方面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它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有报道称,从1980年到1995年16年间,未成年人犯罪率增加127%。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较20世纪80年代提前了2至3年,其中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在增加。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也令人触目惊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该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找到解决的对策。一、青少年犯罪新走向在嵩县法院审结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人民法院报》公布的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14至18周岁)犯罪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10%以上,而14至25周岁的人犯罪则占到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50%至70%左右,按我国4亿青少年的总量计算,每年就有100多万青少年犯罪。”不但如此,青少年犯罪还出现了共同犯罪多,严重犯罪多,低龄犯罪多的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治和预防,任其发展蔓延,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安定稳定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阵地。但从目前学校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素质低、心理不成熟、压力大、不良同伴的影响、性无知、无正确的是非观等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内因.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各方面应该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教育方面的客观因素,又有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环境着手,最大限度地消除外在的不良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不良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岳峻 《甘肃教育》2001,(10):8-8
现在许多家庭和学校偏重学生智力发展,只关心身体的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轻生现象、攻击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统计,全国有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而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一、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青春躁动期”或“成长关键期”,而学习的压力、价值的取向、不良风气的影响等最易使青少年在认识上出现一片“真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从青少年违法犯罪所表现出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未满14岁少年的违法犯罪比例增大,人数增多。犯罪主体从身份来看主要是在校中小学生和辍学学生。据统计,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约占85%,未满14岁的学生占到近60%。可见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的现状令人担忧。辍学学生流向社会,其违法犯罪的比率更大。  相似文献   

14.
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青少年犯罪从心理角度而言,主要产生于不平衡心理、逆反性心理和孤独及空虚心理。基于此,作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中的学校教育应真正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德育、法制教育及挫折教育,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学习障碍和未成年犯罪扦有共同特征。未成年人犯罪前辍学有复杂的背景,有其自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问题,更有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矫正青少年学习障碍,预防和减少犯罪必须采取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汇》2005,(7):10-10
共青团武汉市委与武汉大学于2004年暑期,在武汉市进行了一次“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以实证互联网对上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程度。调查组对全市21个社区和少管所的7—18岁的2300名未成年人进行了随机抽查。调查数据显示,在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中.有97%的人热衷于上网,而在所有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上网行为中,网上聊天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超过网上游戏和影视。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67亿,占人口总数的28%,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周岁的犯罪率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花蕾”缘何凋谢?本文试就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日趋明显。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及中国的人口现状等。其中学校教育存在误区也是重要因素。 误区一:心理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缺失,是现行教育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这一危险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但同时辨别是非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于毒品, 暴力、色情等丑恶现象容易兼收并蓄,甚至进行尝试。在封闭、僵化的应试教育环境中,青少年本身固有的创新意识和…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的趋势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将在汲取法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教育的角度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青少年犯罪与教育的关联,进而探索通过充实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教育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希望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无知、漠视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形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本文通过调查探讨了现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