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能是受到微型小说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时下流行和脑筋急转弯的熏陶,学生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往往喜欢玩突转,不怕(主人公)做不到,就怕(读者你)  相似文献   

2.
所谓“突转”是指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发展。这一手法用在小说的结尾更是巧妙。曲终奏雅,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情节发展的临尾再造波澜,让人拍案惊奇,让人掩卷沉思,让人会心一笑。高中语文新教材中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写作的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提到了“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六种方法。对其中的每种方法,我们均可按以下步骤指导学生作文:第一步,教师要把“悬念、抑扬、伏笔、巧合、误会、突转”六个概念分别介绍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心里明明白白;第二步,从中外文学名著中分别找出运用“悬念、抑扬、伏笔、巧合、误会、突转”写法的实例,向学生详细介绍,让学生对六种写法感受得真真切切;第三步,从中学生优秀作文中分别找出运用“悬念、抑扬、伏笔、巧合、误会、突转”的方法较好的作文,让学生有样文模仿。因为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突转”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戏剧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创作技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必须要有“突转”。而“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作为一种创作技法,“突转”不仅适用于戏剧创作,而且对小说创作也同样适用。因为小说作为叙事文学,同样讲究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可以说在注重情节安排、讲求情节效应的传统小说中,“突转”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一、“突转”是情节形成高潮的重要一环,没有“突转”这一环节,高潮无法形成。很多小说的情节“突转”之处便是情节的高潮所在。高潮是情节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最具有震撼力的阶段,它往往由这样一些“突转”因素促成:事件的突然转折、人物命运的突然改变、人物心理的巨变、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人物活动场景的突然切换等等。如果缺乏上述的种种“突转“,小说便难成为小说。以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为例。在火车站,两个自幼相好的老友胖子和瘦子不期而遇。二人互相辨认之后便各自讲述了别后几十年来自己的生活境况,主要以瘦子的讲述为主。瘦子非常兴奋地向胖子介绍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胖子也愉快...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教师,你一定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中批阅过各种错误.看到纸上的“×”,你是烦恼?生气?心情沉重……那么会不会有一点点喜欢呢?许多教师视错误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错误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些“财富”能让你追溯学生的思路,从中你能看到智慧的火花;这些”财富”能让你反思你的教学,从中受益;这些”财富”能让你看到学生的欠缺,帮助他们弥补;这些财富也能让你看到学生的可爱,让你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6.
《快乐阅读》2020,(4):25-25
毕业后,我幸运地与大学时暗恋了很久的男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因此我经常找机会假装偶遇他.有一次,一个同事问他:“××(我)是你女朋友吧?”当时他慌张得说不出话来,另一个同事说:“不可能,他们两个根本不塔.”然后他们就看到了站在门口的我……后来,有一次加班到很晚,我走到楼下时看见他,正疑惑时,他走过来对我说:“你不是说追不到我誓不为人吗?我想让你当人.”然后,他在朋友圈发了我们的合照,并配文:“很搭.”  相似文献   

7.
第一幕秦王(一身名牌,十个手指有九个戴着东西):“Hi,老安,听说你家有陈慧琳的最新专辑,借来听听如何?”安陵君(一身土气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深度近视眼镜):“秦总,这……这有些……些困难。”秦王(跷起二郎腿,审视着安陵君):“老安,这样吧,你把陈慧琳的专辑借我,我把周杰伦的《龙拳》、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借你,以二换一,你不亏。”安陵君(眼珠转了转):“秦总,让我想想。”秦王(皱了皱眉):“好,考虑好了,发个短信。”幕落。安陵君边下边唱:“我想我会一直孤单……”第二幕(咚咚咚……———敲门声)秦王(老样子):“Comein.”唐雎(一身…  相似文献   

8.
低中年级学生生活接触面不广,阅读能力低、应用题构成中的某些因素容易造成审题上的障碍,影响解答。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情节曲折关系隐蔽例■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吃掉5000只田鼠。按一只田鼠糟蹋1千克粮食计算,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保护多少吨粮食? 错解:5000÷5÷1000=1(吨) 本题用插入句“按一只田鼠糟蹋1千克粮食计算”,提出“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保护多少吨粮食?”由于学生不习惯这种叙述方式,不理解其中的情节事理,审题出现障碍,因而产生了上述错误。可引导学生说出食物链:猫头鹰→刚鼠→粮食,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理解:一只猫头鹰可保护的粮食,即是它所消灭的田鼠可能糟蹋的粮食。抓住这一关键,就容易算出1000只×(5000÷5)田鼠可能糟蹋的粮食1×(5000÷5)÷1000=1(吨)。  相似文献   

9.
第一印象     
不留神说出口的第一印象,到后来往往会招致无法收拾的后果。那么,这个时候,你该怎么辩解呢?●铅笔(1人1支)●透明胶材料1.选出裁判一人。2.裁判把便笺纸分给大家,让他们在便笺纸上写一个名词。(只要是名词都可以。)3.裁判把便笺纸收集起来,充分混合后,指定某人,让其上来说第一印象。4.被指名的人走上前,背对大家站好。5.裁判从便签纸堆中任选一张,他的背上,问:“你喜欢这个还是讨厌这个?”那个……这个……也就是说……游戏便笺纸上写着“蟑螂”。裁判:“你喜欢这个还是讨厌这个?”被指名的人:“我喜欢。”(这时一般都会惹得大家发笑)。裁判…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断:师“:×××同学,请说一下你的答案。”生(懦懦地)“:我做的恐怕不对。”师(惊讶地)“:为什么?”生“:我的得数不好。”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只说了短短的两句话,然而他留给我的感受却只有:震撼!一、数字也有好坏?!众所周知,数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中性的。无论你是帝王还是乞丐,也无论你是英雄还是匪寇“,1”就是“1”“,2”就是“2”。然而如今这些最中性的数字也被学生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不是吗“?我做的恐怕不对”的直接原因竟然是“我的得数不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不想:是谁让学生形成了这一认知?或…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道趣味数学题 :下面算式中的祝、你、学、习、好这五个汉字各代表 0~ 9中的一个数字 ,请把算式中的“祝你学习好”破译成五位数 .祝你学习好 …… (1)  × 祝你学习好 …… (2 )□□□□□祝 …… (3 )□□□□你  …… (4 )□□□□学   …… (5 )□□□□习    …… (6)   □□□□好     …… (7)□□□□□□□□□ …… (8)我从今年初一学生的数学练习册上看到这道题 ,书上所附答案为“祝你学习好”所代表的数是 13 5 79,此外没有任何的解法提示 .据初一学生反映 ,早在小学的数学竞赛辅导课上 ,老师就…  相似文献   

12.
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要求:1.…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圆圆的同桌方方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智力题:1×2×3×……×9的积的末位数是几?方方正在念念有词地算着:“一二得二,二三得六……”圆圆听到了便问:“你在念什么‘经’呀?”方方说她在算智力题,并把题目告诉了圆圆。圆圆只是眼珠一转,便脱口答道:“末位数是0"。  相似文献   

14.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5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4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要求:1.…  相似文献   

15.
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把握住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从写作目的看,如果说说明文主要是为了让人有所“知”(介绍事物的知识和道理,以便使人知晓):议论文主要是为了让人有所“信”(对生活中的事理发表见解、予以褒贬,努力使人信服):那么,记叙文则是为了让人有所“感”,即通过生活中人与事的描写,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因为写作目的不同,写作方法也就各异。说明文主要运用的是分析和综合,议论文主要用的是推理和论证,而记叙文则主要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至于在语言表达上,说明文尤其讲究准确,议论文更多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喜欢阅读小说,小说中鲜明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很吸引人。如果有人问:这部(篇)小说为什么让你着迷?可能一些同学们除了几句简单的“写得好”“情节惊险刺激”“主人公让我喜欢”之类的话以外,就再没有更深层次的表达了。换一个要求,让同学们写小说评论,许多人就感到难以下笔。其实评论小说不可怕,对于初中生而言,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哈哈广场     
聪明的作家一位知名作家应邀去演讲,演讲结束时,作家请听众们提问。不料作家却接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王八蛋”三个字。作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通常我收到的纸条都是只写问题,不写名字。而这张纸条却只写了名字,而忘了写问题!字条上的署名是‘王八蛋’。”歪打正着大朋在小学任教,人长得高大,威风凛凛,只是一紧张讲话就会口吃。一次监考,他发现有一个同学在作弊,他气急败坏地指着作弊学生吼道:“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给我站起来!!”语毕,9个学生站了起来。为什么不笑老师:“大家都在笑,为…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训练 1.填空: ( ) ( )=和 ( )-()=差 2.口算: 48 52 140 60 48-40 200-50 24×2 16÷4 12×5 630÷7 3.只列式,不计算(准备题) 100减去20与4的积,差是多少? (让学生根据文字题的基本结构,抓住“100减去积,差是多少”列出算式“100-20×4”)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日听了不少节公开课,深感教师们的学生观有了很大改进.但是,有一种现象让人心里很不舒服,而且几乎每节课上都有所存在:不论学生回答正确、恰当与否,教师总堆起模棱两可的笑容,赞扬道:“你真棒!““你真聪明!““回答真不错!“……课堂上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但许多表扬让人莫名其妙.笔者认为,不负责任的赞扬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欢乐便利店     
熬油一学生在作文里写:“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熬油’(遨游)……”老师看后批到:“污染海洋。”爆笑指数:★★★★(李 响)数学与扑克考试后,爸爸对儿子说:“这次你考得太差了,以后不许再玩扑克了。从今天起我每天测验你。”“哦。”“十加三等于多少?”“老 K 。”爆笑指数:★★★(吴 明)“创造力”(之一)我们班同学一向被认为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一天,数学课上,老师问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同学:“9×6 是多少?”“54。”“很好。那 6×9呢?”老师又问。“45。”老师:“……”爆笑指数:★★★(郑玉翠)(之二)数学课上,老师问:“一个农民养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