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地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关注学生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展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一节中例1及其应用的教学片段,暴露学生在解决同一问题中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的差异性、多维性,经历"生疑——解惑——明理"三个阶段,揭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经历探究过程的意义及重要性。尝试将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数学结论;要引导学生探究延伸,拓展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4.
数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快乐感、成就感,使学习真正发生.所以,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多角度、多方面探究数学概念本质;揭示概念发生的背景、过程和本质,揭示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设置“问题串”,类比研究,引导学生探究;结合内容,拓展推广,拓展探究深度.  相似文献   

5.
鲍健 《数学教学研究》2020,(1):34-37,60
在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探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了解研究方法和掌握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可如何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高中数学探究教学是围绕数学问题展开的,教学过程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我们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的承载和外延的显现都问题化,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主动构建知识新意义,在其经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由于学生的个体经验、思维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其"再创造"学习即探究学习过程常常会出现"误入歧途"、"顾  相似文献   

7.
颜昌凉 《新教师》2019,(12):79-79
将数学建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积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建模的高度精心预设、丰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8.
一、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添加点“甜”味,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乐趣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学生才能真正进行再创造,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才会真正的理解.灵活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数学应该经历怎样的“过程”?是教师讲解清楚后学生去记忆,还是不用教师讲而让学生去自学?确实,什么是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很难有一个定论,但对于学生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则有定论,那就是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他们都必须经历“自我觉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融于化学教学中呢?要处理好情境创设、探究式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三个环节,就能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把情境、探究、发展应用于化学新课程中呢?这是对化学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断丰富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让学生进行"真探究",数学学习才具有意义与价值,也才能真正落实"四基"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但切不可就题论题,特别是高三的总复习阶段,通过大量题目的"讲练渗透"极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思维僵化,数学不应是"枯燥"、"单调"的代名词,数学教学在展示静态的、常态的思维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解题思维的动态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再创造和拥有探究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利用一道数学高考试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剖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笔者以"圆的面积"为例,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学的都是多边形的面积,要计算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这是第一次碰到。让学生完全自主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从而让数学学习更高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先在导入环节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和习得数学技能。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而作为课程改革重要载体的新教材如何承载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展现新《课标》的“主动性”和“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6.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生真能“创造”数学(或“再创造”)吗?笔者有幸在福州听了连城县吴声季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体验到他是如何通过活动实现数学“再创造”的。课堂片段实录如下:师:(投影出车轮、硬币等)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们是什么图形?生:圆形。师:你们想知道圆形的知识吗?(生答后板书“圆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学习,乐意…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精心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  相似文献   

18.
"整数除以分数"一课的教学,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学会反思和评价,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模型思想的感悟与建立。  相似文献   

19.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的"再创造"过程。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动手操作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