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尚书选官     
小算子 《初中生》2008,(12):31-31
《唐阙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唐代有位尚书叫杨损,有学问,会算术,任人唯贤.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不相上下,所以负责选拔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  相似文献   

2.
杨尚书选官     
《唐阙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代有位尚书叫杨损,有学问,会算术,任人唯贤.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不相上下,所以负责选拔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  相似文献   

3.
《唐阙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代有位尚书叫杨损,有学问,会算学,任人唯贤.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能力不相上下,所以负责提升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  相似文献   

4.
《唐阙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唐代有位尚书叫杨损,有学问,会算学,任人唯贤.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能力不相上下,所以负责提升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  相似文献   

5.
盗贼分赃     
<正>我国有一部古书叫《唐阙史》,里面记载了一个“杨损陟吏”的故事。“陟”的意思是提拔,“陟吏”就是提拔官员。唐朝尚书杨损以公正闻名。一次,朝廷要从两名官吏中提拔一名,考察的结果两人业绩不相上下。负责这件事的官员拿不定主意,便去请示杨损。杨损认为速算是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便决定考考他们这方  相似文献   

6.
盈亏问题     
通过比较把若干个东西平均分给某些人的两种分配方案和分配后的余数,反过来求分配的总人数和被分配的总量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一、一般的盈亏问题盈亏问题的解题公式是:(盈+亏)÷(两次分配每份的差数)=份数(人数)盈亏问题是一种有趣的问题,下面来看一个故事:例1.唐代有位尚书叫杨损,有学问,会算学,任人唯贤。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做大官,因为这两个人情况不相上下,所以负责提升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杨损略加考虑便说:“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一大技能就是会速算,让我出题考考他们。谁算得快,就提升谁。”…  相似文献   

7.
杨损是唐朝的一位吏部尚书,用人能“任人惟贤”。有一次,要在两个小吏中提升一人,但这两人的资历、能力都不相上下。负责提升职务的官员感到十分为难,只得请杨损拍板。杨损思考片刻,便说道:“让我来出题考考他俩,谁算得又对又快就提升谁。”于是杨损出了一道题:“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强盗在议论如何分赃。他们说,如果每人分6匹布,则余5匹;如果每人分7  相似文献   

8.
我长大了     
寒假的一天,冬日暖暖地照着,我们兴致勃勃地乘车去上海影城观看《哈利·波特》。今天车子里有点挤,三个人挤两只位子。同学们一坐到位子上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哈利·波特》可精彩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魔法……车厢里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突然,我无意中看到教我们的陶老师、杨老师都站在那里,扶着把手。只见杨老师脸色苍白,眉头微微地皱着。我心里暗暗地想:妈妈和杨老师是一个单位的,妈妈曾经告诉过我,杨老师有晕车的毛病,乘一段路就会受不了,我想让座给杨老师,可转念一想,万一让了,同学们会不会说我拍马屁,讨好杨老师?再说就在杨老师旁边…  相似文献   

9.
我一向认为,有两个人将篮球运动在中国推向巅峰. 一个是姚明,一个是樱木花道. 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虚拟的. 一个是出口的,一个是进口的. 一个将"高大全"淋漓展现;一个把"蔫坏损"集于一身.  相似文献   

10.
在这里,生物教育人文论有两层涵义:一层是作为课程,一层是作为专著.作为课程,由我开设;作为专著,由山东省东营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教研员、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杨守菊老师撰写.两者本没有关联,我开设课程在前,杨老师出版专著在后.只是杨老师的专著一出版,便成了我开设生物教育人文论的参考用书,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那年头,还没实行双休日制度,我在爬云岭小学教书。公办、民办教师总共才十二人,加上诸姓中有牛、马、苟、朱,杨、侯等,学生们便背地称我们是“十二生肖”。我与“十二生肖”中的许老师同居一间寝室。许老师那时38岁了,还是个背米袋的老“民办”。据说有两次“民转公”的机会,他都恭让了。一次是让给一个男朋友在上大学的女老师,理由是成全人家有情人结为眷属;一次是让给一个因两次未能“民转公”而跟校长结了仇怨的龙老师,理由是不忍心看同事间结怨生恨,形同陌路。许老师的做人方式,虽然赢得了好口碑,但终因生性显得有点迂腐,好事过后有人便…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2009,(1)
那天我和同学上了一辆公交车,到一个站台时,有两个人下车了,空下两个座位,我和同学便坐下了。谁知接着就上来了两位老人,其中有一位还带着小孩。本来我们不想让座,因为上  相似文献   

13.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扁鹊有两个哥哥,那两个哥哥都特有本事,只因为他们研究的学问与扁鹊的不大一样,便遭到冷遇。老大研究的是如何防病,但对于没有得过病的人来说,他们既不知病为何物,也便忽略了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根手指头究竟有多大的力量?看电视,节目告诉我们:手指顶住额头,你就站不起来了。通常好奇的人便马上做实验了。这实验需要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坐好,一个人站在跟前,伸出一根手指头顶  相似文献   

15.
两位考古专家一同前去参观金字塔,晚上便住在开罗市郊的一家小旅馆里,一个人留在房间里面写工作日记,另一个人就上街闲逛。他在路边发现有一个老妇人在卖一只黑色的工艺猫,要价1000元。他忽然发现这只猫的两只眼睛竟是两颗大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个世纪初,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其同学中有一人就是后来的刘半农;有个小他两级的师弟,就是后来的瞿秋白;有个老师,竟是文史大家吕思勉。一个不起眼的学校,走出这么多耀眼的人,一定有其独到之处。而钱穆记录的几则师生轶事,恰可体现彼时的学风。即,讲规则,有错必究;重个性,全面发展,不拘一格。先说有错必究。有一次考图画课,题目为《知更鸟,一树枝,三鸟同栖》。钱穆画了一长条表示为树枝,长条上画了三个圆圈表示为三鸟,每圈上部各加两个墨点,表示为每一鸟之双目。墨点既圆且大。同学们看见这张考卷,下课后都说鸟的两只大眼睛极像图画科杨老师,正好被杨老师听到,极为震怒,因此  相似文献   

17.
西瓜     
一天,有两个大人相互说起了他们各自的童年。一个人说:“小时候,妈妈买来两个西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想要那个大的,不料哥哥却抢先一步说要那个大的。妈妈批评哥哥,说他不懂礼貌。我想了想,便说要那个小的!妈妈一听,说我懂礼貌,便把大的给了我。我心里乐滋滋的,捧起了那个大西瓜。”另一个人说:“小时候,妈妈买来两个西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想要那个大的,不料哥哥却抢先一步说要那个大的。我便跟妈妈说要通过跑步比赛来决定谁拥有大西瓜。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最后,我赢了哥哥,大西瓜也归我所有了。”一个人是用说谎的方法赢得了大…  相似文献   

18.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08,(10):13-13
2008年,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论的两个热点教育人物,一个是四川省成都市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另一个就是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教师杨经贵。6月12日上午,杨老师在七年级二班上地理课时,两个学生发生争执,杨老师很生气,说了一句气话:“要有劲儿下课到操场打去!”结果其中一个学生突然口吐白沫昏厥过去,送到医院以后没有抢救过来。事情传开,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杨(ThomasYoung,1773-1829)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才华出众的著名科学家,他在多个领域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以在物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闻名于世.本文就杨在物理学领域的科学成就作一探讨.一、托马斯·杨的生平杨1773年6月13日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Somerset)郡米尔顿(Milverton)城的一个富裕的教友派家庭,是一位长子.杨的天资聪慧,少年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两岁时开始识字读书,六岁时便将《圣经》通读两遍并开始学习拉丁文.1780年至1786年间,…  相似文献   

20.
理性如海———沧茫恢弘,严谨深刻;情感如火———闪烁升腾,热烈执着。一个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必是融科学的理性与爱国乐业的情感于一体的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年轻学者杨德森即如此。杨德森是一个需要去感受的人:雷厉风行的作风,活跃清晰的思维,热烈自信的性格……这些综合起来,他便有了一种年轻学者的气势:既冷静又热烈。乾乾终日 自强不息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研究生部主任、国家国防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声纳系统实验室主任、黑龙江声学学会秘书、中国声学学会青工委员……这是杨德森诸多职务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