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日前,2010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发布会是中国科协第四次举行学术建设发布会,并首次增加学科史研究的内容。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发布了2009~2010年学科进展研究,介绍了大气科学等26个学科进展情况和中国化学学科史等4个学科史研究成果;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严重挑战。回顾历史可知,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起源与西方科学史有很大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是科学家自主的学科史研究,以考据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倾向。经过多年发展,科学技术史学科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自有其内涵与外延,逐渐形成科学史、技术史、农学史、医学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与社会几个方向。科学技术史学科本质上属于历史学,但目前定位于理科是合适的,折衷方案是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史具有教育、科学、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需要坚持科学技术史学科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从理论、方法、应用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学科体系;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吸收一切可吸收的资源,开放办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应用层面,重构科学技术史的理论体系,从多种进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编著的《中国资源科学学科史》已经完成全部编校工作,将于2017年12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8年1月公开发行。本书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组织,22个单位9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编撰,历经3年才完成的又一部重大题材的集体著作。全书由绪论、学科前史、学科现代史、基础分支学科史、部门分支学科史和大事记构成,共4篇21章。本书以考察一个学科的确立为重点,系统地梳理了学科发生、发展的脉络,内容既包括阐述资源科学知识进步的进程,也包括记载学科制度的建立、学术期刊的创办、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重要人物的贡献和教育体系的  相似文献   

4.
4月8日上午,中国科协2010学术建设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发布我国大气科学等26个学科的进展情况及未来趋势,中国化学史等4个学科的学科史研究成果和中国科协954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这是中国科协第四次举行学术建设发布会,并首次增加学科史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日前,学科史研究试点项目中期检查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以及中国科技史学会四个课题组前期在研究队伍建设、充分调研、统一思路、达成共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项目进展顺利,并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做进一步的修改。  相似文献   

6.
一个学科概念规定和制约了一门学问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因此,在进行中国工运史的研究和教学时,对其学科概念的表述,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目前,中国工运史的教材体系还不够完整和完善,学科理论著作甚少,学科概念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表述,一些教员授课时回避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研究和教学的需要,我主张对中国工运史的学科概念做如是说: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史料》2004,25(3):208-208
程之范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医史学家,在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的研究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在5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对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他本着以史为鉴和以史育人的原则,深切感受到医学史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卓旭春 《科教文汇》2014,(34):39-40
文章以“中国近代史”等课程为比较对象,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设置宗旨及其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影响。从学科与“价值”间的关联来看,作为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宗旨是“价值教育”,而作为历史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更为强调“历史事实”。课程设置宗旨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践过程有别于“中国近代史”等历史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下情报学二级学科建设的历史脉络、现实可行性以及推进路径进行分析,以期助推我国国家安全学、情报学的学科建设。[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以中国本土情报学发展的范式演化为研究切入点,进行该文关于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下情报学二级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结论]长期以来,我国情报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情报及信息两大范式,共同推动着中国情报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但总体而言情报学的情报范式发展还相对不足。正因学科史、学科特性、制度环境以及内在动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在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中建设情报学二级学科具有了现实可行性。现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家安全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我们需要在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研究交叉性以及不断夯实学科理论内涵等方面进一步着力。  相似文献   

10.
讨论钱临照先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的建立、对科技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促进科技史研究队伍的团结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贡献;阐述他对科技史研究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经济学在国外的发展历史较长.而在中国则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本文对信息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成果做了分析,并就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大家当前所关注的问题做了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及管理学科目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村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3个学科的研究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综台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该学科点共培养博士14名,硕士149名,研究生班毕业46人。博士生、硕士生在读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360篇,博士生出版专著3部。冯海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研究》,专家认为填补了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在我国农业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慧平  陈益君  周敏 《现代情报》2006,26(9):137-141
通过对中国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从建设单位、学科类型、信息内容、管理系统、元数据应用和资源组织等方面分析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现状。在对比国内外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基础上。指出学科门户建设中存在发展规划、国际合作、资源规模、学科门类和技术应用等5个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何丙郁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丙郁是国际著名中国科技史家和国际中国科技史研究组织者。该文以珂丙郁介入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及李约瑟博士的三次合作为径,以何丙郁在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的亲历为维,论述在他在中国科技史研究及组织等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医史杂志》是中国最著名的医史期刊。文章以该期刊1980-2010年期间发表的论文为中心,选取这一阶段中医史研究"内史研究"的经典路径:医史人物、医史理论、药物史、治疗方法这四个方面,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并思考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医史研究的状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两史一情"就是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英语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同近、现代史及国情内容息息相关.忽视外语课的教育作用,追求纯语言目的,外语教学一定程度上也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把课堂教学作为渗透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他们学习英语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7.
《资源科学》2007,29(4):208-208
为了促进资源科学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展示资源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前景,提出中国资源科学发展的战略需求,根据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资源科学被纳入全国首批30个学科2006年度学科发展研究之一。为此.学会成立了由孙鸿烈、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陆大道等院士组成的顾问组,并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委批准陕西师大中文系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国高校中获此殊荣的中文系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八所院校的中文系.陕西师大中文系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文秘教育和新闻学四个专业.该系现有正副教授45人,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史等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古代文学以全国知名的霍松林教授为首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师大中文系出版有《写作导报》、《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等报刊.该系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生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花生产地有中国原产论、美洲引进论两类,普遍认为历史上花生主要分两次由美洲传入中国,其中近代引种品种影响较大。史学界迄今对花生起源地的争议已基本形成共识,对花生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已取得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但仍存诸多不足。当前应转变研究思路,萃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从多维度层域推进花生史研究,构建一部立体全景的中国花生史。  相似文献   

20.
为对中国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情况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中提取中国高校学者在1997年1月至2003年5月在这两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从数量、被引、学科分布,以及学科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归类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