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大家》主编李巍。话题从近几个月来似乎《大家》没什么新闻聊起。李巍说:“没新闻也许正是好事。太喧哗容易浮躁。一个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掌声和叫好声中,何况是一本刊物。《大家》从新闻的热闹中跳出来,就是想自己冷却一下自己,平平静静地干点事。真正的事业总是以冷清和寂寞为伴的。其实,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中,《大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与创刊时相比,《大家》的读者扩大了三倍。”我说:“一些读者对你‘逃离’新闻不理解。”李巍笑了笑说:“这些读者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他们喜欢《大家》,但他们错误地把《大家》当成了‘明星’。《大家》不是‘明星’,‘明星’是容忍不了寂  相似文献   

2.
侯外庐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代表着中国当代史学、哲学史研究方向的。他在《韧的追求》这部书的“序言”中说:“我半生所为,着力严肃评判古人,深知史学的美,只有‘朴’、‘实’二字。”这“朴”、“实”二字看似平淡,可其中的深刻蕴含是发人深思的。所谓“朴”、“实”者,  相似文献   

3.
《瞭望》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文中谈到:“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即使他们都进去了,网民能够如他们所愿而“静声”吗?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当”非“当子”、“档子”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非“当子”、“档子”辨王荣声王玉声侯传学在1994年第4期《档案学研究》《档案名义考析》一文中,根据《周礼》郑注:“贰之者,写副当以授六官”的记载,释“当”为我国古代对文书的通称,并认为:“称正副本为‘当’是取‘当’的对偶义。称文书为‘当’不仅...  相似文献   

5.
郑重 《青年记者》2005,(10):1-1
前几天几位“圈内老朽”茶座小聚。谈兴正浓,刚近三十的赵公忽曰:“诸位在新闻圈混了数年,可曾想到我们这些‘名记’吃的同样是‘青春饭’,与‘名妓’的后半生几无差别?”做记,有个七八年经历的绝对能称得上是“老人”了。赵公服务于一家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媒体,自身极其勤奋,好稿颇多。加之所在媒体影响极大,圈内公认为“名记”。  相似文献   

6.
《新闻知识》一九九三年第三期第二十六贞邓利平同志的》对行为丑与新闻美的一些认识》:‘其实丑的东西你不报道它依然存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津’为‘泽’之误;、根据《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千三百三十一页《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引文掉‘照例’二字。这两个错误,如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7.
“格子里面知识无穷,乐趣无穷,常‘爬格子’不仅能丰富自己,而且能指导工作……”这是成都军区通信团政委王国忠的经验之谈。他凭着挤时间“爬格子”的这股热情,先后在《解放军报》、《战旗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70余篇。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新闻报道工作连续8年名列前茅。从报遇员到团政要谈起新闻报道,王政委无不感唱:“我这个政委是业余时间从‘格子田’里‘爬’出来的。”他当新战士的时候,有一次,觉得班长的带兵方法不对,当时想说又怕说。于是,便写了一篇《班长请你别那样》的读者来信,寄给《战旗报》,很快被刊用了。从此…  相似文献   

8.
新闻阅评     
《新经济遭遇“春寒”》一文很讲辩证法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3月19日刊登《新经济遭遇“春寒”》一文说:“过去一周,许多关注‘新经济’的人感受到了丝丝寒意。周一,视为‘新经济’象征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遭受重创,跌破2000点大关,周五以1890.74点的新低收盘。”“于是,有人以‘新经济’遭遇料峭‘春寒’来形容这一切。其实,这倒未必是件坏事。这至少能使我们一度跟着‘新经济’一起发热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更科学辩证地看待‘新经济’与‘旧经济’。”“由于国情不同,一些在发达国家被视为‘旧经济’的夕阳产业,在我国恰恰是新兴…  相似文献   

9.
近日翻阅旧杂志,见到老出版家、前辈编辑工作者孙伏园先生写的一篇《谈谈校对》,读后颇有感触。孙先生学识渊博,但他一生甘于“为人作嫁”,以自己的心血灌溉文化园地。他说:“我当编辑的工夫,一大半用在校对上。”这是实在话。他那年代,出版社里哪有今夫这样人  相似文献   

10.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11.
俞明芳 《新闻记者》2005,(10):14-14
贵刊2005年第8期刊登了王志广先生的短文《“砍价”和“侃价”》(以下简称“王文”)说:“可见,在上述例句的语境中,‘砍价’是正确的,而‘侃价’这一词汇在词典中并不存在,属于‘生造词’。”  相似文献   

12.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3.
陈莹平传     
几个“垂之永远”的一刹那“陈莹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甘愿一生做记者之‘者’,不醉心于追求摄影艺术之‘家’。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忠于记者职守,保持记者本色。一个好记者,不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必然首先注意: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历史价值,第三才是艺术价值。看看这次《陈莹舞台摄影艺术回顾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她是一个好记者。当然,陈莹的舞台摄影,艺术性也是很高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梅兰芳《贵妃醉酒》手拿扇子的那个一刹那,周信芳《四进士》公堂上回答顾读责问‘受贿多少’时以满腔激愤喷出‘三百两’的那个一刹那,盖叫天《武松打虎》那个精采的亮相的一刹那,俞振飞《太白醉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15.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16.
《有话则短 无话则免》、《“杞人”忧“地”》、《来一个“精官简政”》……看到这些涵义隽永、耐人寻味的小言论题目,无不感佩作者的机敏和睿智。大家知道,这些小言论题目都是作者将某个成语或俗语改换一两个字而成的。如“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原来的俗语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杞人’忧‘地’”原来的成语为“杞人  相似文献   

17.
今年《新闻战线》第五期《“名人效应”之类》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马克思说:‘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跪着,站起来吧!’”这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话。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曾引证过这句话。他说:“早在1789年路斯达洛编辑的报纸上就有过这样的警句:‘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媒不要宣扬“吉祥数字”北京某报4月16日刊登题为《北京要“6”、广州想“8”》的消息,报道北京、广州电话升位的新闻。消息说,“升位的办法是北京加‘6’,广州加‘8’,可谓占尽两个‘好数’”。“北京加‘6’是送来的,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袁亮 《出版参考》2005,(1X):28-28,10
《出版参考》2004年11月下旬刊发表《“工者有其股”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介绍云南新华书店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工者有其股的做法,文章写得很好,顿有创见,给人以新鲜的启迪。唯文中说到,他们这样做,“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具体实践”,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一家报纸,近日刊一文《“狗日的编辑”》,是评介一本名为《狗日的工作》的书的。作者说:“(该书)编辑将其‘狗日的工作’做得不错。为了表示感谢,笔者这里也愿亲切地说上一句:‘狗日的编辑!”’文章开头在提到“许多人可能都会记得那篇很有影响的小说——《狗日的粮食》”时写道:“像‘狗日的’这种粗俗的语言竟然如此,简洁、生动地表达出让人几乎无法再用任何更高雅的的语言来更贴切地描述的情感。人们对于自己一天也离不开的粮食的那种又恨又爱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一句狗日的,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那小说的题目是否“贴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