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应从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的定位、满足高校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育、传承的需要几个方面着手.在课程实践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实现高校引领文化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展露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是大学美育宝贵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美育课程符合非遗传承保护的时代趋势,也是美育课程建设的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美育课程应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课程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增加非遗体验,拓展美育教学实践;以非遗为主题,开展相关学习活动等。  相似文献   

3.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础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掌握汉语言文学课程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汉语言文学课程更容易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把思政教育落实到课堂。探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必要性、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提出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战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整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除集中实践环节外,还要求每门省开课程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和中国古代文化专题两门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教辅材料的选择、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阐述江西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是如何进行课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文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介绍文学基本原理的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反馈却不容乐观。着眼于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结合当下文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探索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谈一下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思政的时代呼吁下,《中国文学》要积极发挥课程优势,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界限,积极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结合学术界在课程使命、价值引导、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中国文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  相似文献   

7.
《文学概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改革,理论教学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汪国林 《安康学院学报》2018,(2):103-108,112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其中原因既有外部不良阅读生态,也有教材、理念上的深层原因,还有教师、教学及当下高校管理机制与发展战略因素.为此,我们要平衡文、图关系,坚持文本阅读与经典阅读,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在教材及教学观念等方面,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隔阂,实现“知行”合一;在教师、教法上则要拓宽教师视野,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大胆尝试新教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高校管理机制与发展战略层面上,则要教学与科研并重,兼顾文理工管等.只要各方面一起用力,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定会逐渐得到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9.
地方性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课程建设,立足本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文学批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提高课之一,是对正在发生的文学、文化现象进行批评性的介绍和解释,突出文学批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运用文学理论、文学史观念对变化中的文学、文化现象迅速作出反应,增强学生参与文学评论活动的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业务素质的应用型评论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在青少年中播下热爱民族艺术的种子.中学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相对滞后,需从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性乡土教材;提高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等几个方面加强、落实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