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本质研究的若干方法刘伦钊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多既有影响又彼此分歧的观点,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等。旷日持久的理论论争,并没有使人们达成对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是建国以来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持久的学术论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我们将沿着历史运行的轨迹,展示这一问题的研究概况,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一、历史轨迹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可上溯到本世纪初“现代教育”派“学生中心说”与“传统教育”派“教师中心说”的对峙和论争.赫尔巴特尖锐地抨击了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宣称“按照方法培养(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杜威则走向另一极端,在他看来,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经验中获得生长的  相似文献   

3.
自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正如叶澜先生所言:“教育功能问题,从实践的角度看,是一个既古老,又‘时鲜’的问题。”说其古老,是因为作为人类“有意为之”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自其诞生伊始,就必然伴生出“教育能为我们做什么”的功能问题;说其“时鲜”,是因为在人类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始终在发生着影响作用,而这种影响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又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教育的功能问题始终能够吸引众多研究者的…  相似文献   

4.
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典型问题,一直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作家和理论家们论争的突出问题。建国以来,我国文艺界对此进行了多次的论争。虽然在“文革”时期这一论争停息了,但在我国转入新时期以后,这个问题的论争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期间,曾有过两次全国性典型论争的会议。一次是1978年12月在上海师大召开的大型典型专题讨论会。著名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那里,教学见解上有的主张启发诱导,引起兴趣;有的主张严规峻法,不避凶名。我则在二者之间莫衷一是.您说呢? 你说的情况就是教学上“诱导”与“逼迫”的论争.争论非自今日始.为了说明现在,还是先谈过去. 一九一七年一月,梁启超在当时的教育部做了一篇《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的演说,其中力诋趣味教学之非。他说:“教育儿童纯用趣  相似文献   

8.
《湖南教育》1987年第4期“切磋篇”一栏,同时发表了两位同志对一道分数工程问题中“大牛比小牛多吃了1/2”这一条件的不同理解和论争。我认为两位同志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出现论争的主要原因,是习题本身的语句具有歧义现象。下面,我们试从教学中几种常见的语句歧义现象来讨论这一问题。 1.歧义词组。歧义词组是指词语相同、词序相  相似文献   

9.
教育本质的论争之所以陷入“疑无路”的境地,根本在于论争只是囿于探究知识论的“教育是什么”,而遗忘了阜寻存在论的“怎样教育”这一教育之“根”与“S一”,以致教育之本质与语言遭实际异化,缘此,本文拟在反思以往教育本质论争的基础上,试图走“怎样教育”,以期扬弃异化,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10.
应然与实然两种视角下的学力研究—学力模式比较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著名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先生考证,怍为“学问之力量”或”学问之效力”的“学力”一词,我国是古已有之。但我们对“学力”的研究,过去似乎一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远不及近邻日本,他们仅二战以后四五十年里,教育学术界关于学力与基础学力的问题就展开了三次大的论争。1988年以后,“应试教育”日见其严重弊端,终身教育及与此命题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体论”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来,并很快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文学本体”的论争非常活跃,出现了诸如“形式本体论”、“生命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等主张。需要澄清的是,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上述诸种本体论,只是对哲学“本体论”的简单套用,事实上是非“本体论”的,是“本体论”的泛化。回顾和反思三十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本体论”及“文学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学校教育“泛化论”之反思 学校教育“泛化论”是当前有关学校教育的论争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论点。之所以称之为“泛化论”,是因为持这些观点的论者在论述学校教育问题时,往往有意无意地泛化学校教育的边界,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概括起来,这种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是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失落、人文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不够和谐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反弹”。从读经的名实内涵、历史变迁和思想分野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读经“正名”,旨在减少“技术性阻障”,为消解儿童读经及其讨论中之无谓“论争”提供某种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人力资本-教育收益率测算法”,来定量研究1978—2006年中国教育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采用侯风云教授的形成基础法来度量中国人力资本奇量,从而也是对“人力资本一教育收益率测算法”的补充与完善。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了1978—2006年间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48%。  相似文献   

15.
杜威与赫钦斯关于大学通识教育之争始于二人有关通识教育理念问题的论争,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变为双方的持久论争。从1936年至1945年前后,这场论争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通识教育目标、科学与职业教育范式和名著教育价值等重大问题。杜威等人批评赫钦斯迷信“永恒真理”和古典权威,轻视经验科学与社会需要,更有否定民主之嫌;赫钦斯等人则回应这是对其观点的误解,竭力阐明名著教育的理智价值、道德意义及其与民主的关联。论争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对方的观点,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而非根本目的,其论争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推动人文学科获得了与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形式逻辑中,对条件命题(即假言命题)联结词“如果……那么……”的意义存在着多种解释,至今仍争论不休。追根溯源,早在古希腊麦加拉派、斯多亚派那里对条件命题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并为此进行了一次很大的论战。论争由麦加拉派的弟奥多鲁、费罗开始,后由斯多亚派继续并加以扩展了。这次论争影响很大,当时有人说:“甚至屋顶上的乌鸦也在叫喊什么样的条件命题是真的这个问题。”论争取得了极为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高师教育理念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制度创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高师教育理念的更新问题。19世纪末,我国以日本为范例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师范教育制度,但是其发展一波三折,仅关于高师教育是否独立设置,就曾发生过四次大的论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师教育理念的变迁。从“学堂必有师”到“高师合并”,再到“学者非良师”及“高师学院制”,几经跌宕。缘此,分析当时高师教育独立设置之论争及其理念变迁,对当今高师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借鉴关系哲学理论分析教育技术存在问题的研究范式值得商榷,纠缠于教育和技术关系分析并不能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技术存在答案。将教育技术存在问题转向统一存在、存在者、本质之“我是”问题,教育技术存在问题才能得到正解。基于教育技术与文化同构的理论共识,教育技术存在问题之“我是”答案可以从文化人类学理论及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9.
丁浩 《教书育人》2003,(11):15-17
自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正如叶澜先生所言:"教育功能问题,从实践的角度看,是一个既古老,又‘时鲜'的问题."说其古老,是因为作为人类"有意为之"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自其诞生伊始,就必然伴生出"教育能为我们做什么"的功能问题;说其"时鲜",是因为在人类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始终在发生着影响作用,而这种影响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又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教育的功能问题始终能够吸引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主体性问题论争述略(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观点之争 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研讨,主要聚集在三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上: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三种观点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还在于各种观点内部又是“同室操戈”、各自立异。以双主体论为例即可窥见一斑。双主体论内部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世界:“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说、“轮流主客体”说、“双主体主从”说、“三体——双中心人物”说、“教育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同时主客体”说,等等。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