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欧阳燕 《海外英语》2011,(8):268-269
针对衔接和连贯的关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笔者尝试在话语的框架下分析衔接和连贯的关系以及衔接和连贯是怎么作用于话语的。该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衔接和连贯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接着区分了篇章和话语这两个术语,最后基于话语分析了衔接和连贯在话语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张艳斌 《考试周刊》2010,(55):104-106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街接和连贯是保持语篇连贯性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衔接机制是连贯实现的主要条件。语篇与翻译密切相关.语篇又是翻译的基本单位,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要从语篇的整体性出发.充分贯彻这两个原则.对于衔接手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并根据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及思维的不同进行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衔接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分析话语的连贯性除了从语言连接机制和语义连贯关系考察外,还应特别考察语用话语意图。  相似文献   

4.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首要问题。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它或是存在于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或是存在于话语内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言外之意中,连贯不仅是一种文本信息,而且是语篇运用者的一种心理现象。而衔接同样是一种语义关系,但它存在于语篇的表层结构。衔接与连贯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语篇中密不可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  相似文献   

5.
汉语话语中的时间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是语句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连贯性的话语中,时间的表达除了具有单个语句的特征之外,还存在一个语句之间组合衔接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从《骆驼祥子》整个本来考察,汉语话语中时间关系的表达有“潜性”和“显性”两大方法,前主要依靠语序;而后则有三种主要类型:时间对照型、时间连续型以及时间统辖型,而每一种类型都有其产生的理据与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对语篇翻译研究和实践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理解原文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特征,在译文语篇中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语的这种特征,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通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连贯与语篇话题等关系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概念的界定,讨论了隐喻句作为主题句在语篇中是如何实现连贯性的,并且对具体的语篇进行了分析以证明主题隐喻的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8.
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能力,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种是笔答填充题;一种是选择题,又包括选择序号和选择文字两种。从题料看,描写、叙述、议论和说明性语段均可成为连贯性试题的题料,其中描述性为考查热点。解答语言连贯题,需要兼顾一个中心话题、合理的语序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三个方面,具体说来,就是话题一致,前后呼应,层次清晰,句式同一,符合语境,音节和谐,语气协调。一、描写性语段  相似文献   

9.
语篇应该具有连贯性,语篇连贯是依靠语篇衔接关系建立起来的。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显性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而隐性衔接则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不可缺少的方式。二者相间使用,相互补充,促成整个语篇连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英语和汉语在语篇上既有内在思维的差异,也有外在衔接和连贯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对源语语篇连贯和衔接手段的认识以及努力实现译语语篇的连贯性,是口译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环节。英语的衔接必须明白地体现在词汇的语法结构上,也就是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而汉语对词汇的衔接要求不严,更多地依赖于句子的内涵意义和逻辑联系以及语境和语用因素达到连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