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明末清初,明亡和满族权贵入主中原,对整个汉族统治阶层乃至普通民众冲击甚大。士大夫就明亡原因进行了探析,重点关注了君主问题。以圃亭、梨洲、亭林为首的士大夫认为君主是导致社会动乱和明亡的罪魁祸首,君主被认为是盗贼;而以王夫之为首的士大夫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或不成体统,是由于君主专制崩溃所致,由此,君主被认为是神人之主。  相似文献   

2.
伦理政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君民观是其思想中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提倡君臣对应;汉朝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的思想,以确立君主的权威;到了宋明,程朱理学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君主权力进一步上升为不可违逆的天理。三期儒家适应时代要求,其君主观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魏徵是贞观时期的著名谏臣,他从自己仕宦经历和社会阅历出发,形成了以重民和重视君主个人修养为特色的法律思想,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处理好君民的舟与水关系;君主要明德慎罚,轻徭薄赋,取信于民,对民进行教化,使之能够安居乐业,这样国家的统治就会稳固.君主要公平执法,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以诚信为本,信任大臣;主动求谏纳谏,决策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主在统治思想和统治方式方面要居安思危、始终如一等.  相似文献   

4.
罗从彦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在政治思想上,继承二程与杨时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针对北宋末期的腐朽统治,他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格正君心,强调君主要修己爱民;绝弃小人,强调君主要坚内防守;防微杜渐,强调君主要时刻警惕紧急情况的发生;重视人才,强调君主要善于使用人才。罗从彦反对社会变革,表现出其政治思想中保守、落后的一面,对此应该客观、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英国是近代最早实行立宪君主制的国家,其政体对许多国家的政体影响巨大。立宪君主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与专制君主制(autocraticmonarchy)相对立,是指在议会立法限制下的有限君主制;目前国内多数教科书或工具书仍用“君主立宪制”旧译。此译法不妥,因并非君主“立宪”而是议会制定法律限制君主权力。“君主立宪制”易产生由君主制定法律的误解,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宦官的供应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官是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君主们为何需要宦官?在君主专制时代,为了巩固统治,君主们都曾大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只要是君主出世,不是“霞光满室”,就是“红云罩身”,或是“梦苍龙据腹而生”,但君主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有七情六欲,需要有被役使的  相似文献   

7.
老子君主论的核心内容是“无为”。君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消除有为之心,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老子君主论和孔孟君主论有两个形似神非。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是提出了“无君”的激烈主张。不过庄子的理论中又包含了对现实君主制度的妥协。散见于《管子》和《吕氏春秋》中的道家思想则主张君主应该用无为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把道家君主论改造成为一种高超的统治术。  相似文献   

8.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提出了一套新君主理论。从意大利统一的现实需要出发,他论证了君主制的必要性。他认为君主的目的是保有自己的国家,围绕着这个目的,马基雅弗利设定了君主要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条件。这一套新君主理论体现了马基雅弗利现实主义的政治思维方式和不同于基督教的世俗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尔王子既非基督君主的典范,亦非完全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而是一位兼具伊拉斯谟和马基雅维利特征的国王。面对伊丽莎白时代两种流行但对立的君主权术论,莎士比亚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进行了批判,认为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理想的君主。据此,他将对英明君主的探求置于哈尔王子身上,不仅使哈尔成为理想君主的镜子,更显示了对“君主之鉴”文学传统的承继。  相似文献   

10.
<正> 《原君》是明末清初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思想家黄宗羲写的一篇战斗政论文。“原”是动词,探讨、推论、考察的意思;“君”为名词,即君主。原君就是探、推论、讨、考察君主的原因及君主应有职份。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黎洲,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县)人。他的父亲黄尊素是明末进步团体——东林党的中坚分子。东林党的政治主张概括说来,有下列几方面:反对因神宗皇帝纵容而干尽坏事的太监头子魏忠贤,建议任用贤能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都未偏离“君主”这一中心。康有为君主观的演变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学理和政治形势出发,通过观察、比较、思考逐步演进的政治、学术理想,即君主立究;另一线索是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对光绪皇帝知遇乏恩的报答之情,这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君主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上古时期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中君主理想治道的描述,“无为”思想本应涉及君主所应具备的超凡的智勇能力和表率作用等实现“垂拱而治”的人格力量。后世君主对统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思想家们对“无为”思想的鼓吹,实质是用来制约君主的恣意妄为,以减轻对民众生活的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无为”思想的文献描述、历史探源和实质的分析,揭示君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非与马基雅弗利在政治倾向上相似又相异;人性生来是恶的,好利恶害是人所共性;君主应该以霸术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14.
荀子既是君主论者,也是民本论者。他把君主论与民本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整套关于国体问题、国家功能问题、国家起源问题以及政府体制问题的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肯定君的人主地位(统治地位),也肯定民的根本地位(对君的制约作用)。由此证明,荀子不是君主专制论者,而是受民本论制约的君主论者,是君主民本一体论者。那种把荀子的政治思想说成是君主专制主义的观点是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15.
商鞅是战国时期先秦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霸权思想主要体现在耕战思想、法治思想和君主集权思想上。其中,耕战思想是霸权思想的首要准备;法治思想是霸权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君主集权思想是霸权思想的核心。商鞅的霸权思想是战国时期历史特殊环境的产物。他的思想有历史局限性也有其指导意义,要取其精华弃糟粕,对它批判地继承并能够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揭示唐代中后期君主对宦官之策具有不易宦官权力的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展开多方位的分析。认为唐代中后期君主所构建的基本上是一个内廷外朝相制的二元体制,宦官在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这一体制被视为王朝统治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君主对宦官之策实质上只能是在维护二元体制的前提下对这种体制的改善。正是这二元体制以及君主对宦官的相应政策构成了宦官专权长期存续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带来了君主陷入困境、政局加剧动荡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17.
《商君书》摒弃了笼罩在君主身上的神秘光环,认为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顺应社会政治发展和统一政府管理理念的需要。君主的职责是缘法治国,壹赏、壹刑、壹教,构建人人自律的道德化理想社会。君主要完成其职责,需通过严密的制度建设,形成臣民不得不遵守国家法令的客观形势(势),造成官吏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局面,控制官吏渎职犯罪(术)。《商君书》的君主观是先秦诸子学说中最具真理成分的君主观。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的隐士常常被人与无足轻重的葫芦联系在一起,"无益"又"无用",生命之轻承载着隐士生存之重;出仕的君子则是"比德于玉";隐士不臣君主,不友诸侯,让君主难容,因而受到迫害。隐士只好或佯狂于世,或遁迹深山,以求全生。  相似文献   

19.
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将以前的国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权、行政权过渡到以宪法为中心的国会手中,但国家仍然保留君主。君主立宪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现在世界上大都为后者。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从政府结构来讲君主交出了立法权但保留部分行政权,首相只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从政府结构上来讲宪法和其它法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君主制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作为君主之鉴派的人文主义者在君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君主教育理论。他们不仅强调君主(廷臣)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阐述了对君主(廷臣)的要求,还探讨了君主(廷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君主之鉴派的著作成为了当时西欧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必读的书籍,君主教育理论也对后世西方上层社会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君主教育理论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