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朝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技艺传承人):我生于1943年,1949年上一年级,一共上了6年学。1956年,我过早地离开父母离开家门去当学徒,我当学徒的地方叫木岱,当时我13岁。木岱离县城有80多里路,都是山,没有车,走了八九个小时。记得当时我刚到厂里的时候,厂方嫌我个子小,我哥哥1955年已经进  相似文献   

2.
一、在书店当学徒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到硖石镇刚恢复的海宁县中读书。因父亲早亡,家庭需要我尽早谋生,半年后便辍学,到斜桥一家百货店当学徒。第二年由亲戚带到上海另谋职业。  相似文献   

3.
从我个人感受说起. 我原是上海柴油机厂一名技术工人,解放前只读过三年书,为了谋生就去当学徒了.1952年因积极参加职工夜校学文化并取得一点成绩,被评为上海五金工会系统的学习模范,夜校老师要我写篇获奖后感想,发表在厂部食堂门口大黑板报上.  相似文献   

4.
睢城 《湖北档案》2012,(7):39-42
1903年4月1日,邓兆祥出生在广东高要县(现肇庆)双木棉村。1913年高小毕业,由于父亲去世,家境中落,无力继续供他读书,邓兆祥只好离开心爱的学校,准备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适逢广州黄埔海军学校招生,11岁的邓兆祥以一篇《国防以海军为重》的优秀论文,考入该校第十六期航海班。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和谐共处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作为新四军的一位老兵,不禁时时想起抗日战争年代和美国一位飞行员相处的一段友好日子。我叫余群,现是湖北省老河口市离休干部。我1928年4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应山县,父母早亡,自幼过起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先靠给人家当学徒维生,后靠乞讨度日。13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16,(10):34-36
“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 陈晓婉 2014年夏天,我毕业进入大众日报社,做了8个月记者,而后转岗做了客户端小编,转眼已一年多.如果让我概括这一年多来的小编生涯,我取6个词:新鲜,怀念,无暇,委屈,沟通,平静. 新鲜.2015年3月新人定岗,我离开记者的岗位,开始学着做一名客户端小编.当时客户端还在筹备阶段,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就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离开记者岗位的惆怅之情还来不及酝酿,就被新岗位的新鲜感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7.
崔金生 《北京档案》2005,(11):50-50
著名评书演员连阔如,满族镶黄旗人,出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苦人的家中.他仅上了半年私学、两年小学,十三岁就当学徒了.  相似文献   

8.
玩具照相机     
1960年我17岁时,在环潭唯一的国营振华照相馆当学徒,两年后又转到铁路部门,相继在工务、机务一线当了工人。虽说摄影技艺没了用武之地,但在业余时间里,我仍将这个特长尽情施展着。  相似文献   

9.
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八年前,我离开机关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建昌支行,成为金融队伍中的一员新兵.但做梦也没想到我会与档案结下不解之缘,而且一干就是八年.我热爱这平凡的工作.斗转星移,寒来署往,起早贪晚,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收获,谱写了兰台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40余年间,已经先后接触到了两代编辑了。在我交往过的几十名编辑中,绝大多数留给了我美好的印象:为育人呕心沥血,为事业尽职尽责。 1951年9月,刚满16周岁的我,便远离故乡来北京当学徒。工作之余,爱看报章杂志,尤其爱读文学作品。当时,区文化馆也十分重视培养职工业余文  相似文献   

12.
王:我在文化部是一个算不上文化人的人,更不是名人,我曾写信请求你不要采访我,免得浪费时间,可是你还是来了。 李:那是您谦虚,我可不敢苟同。据我所知,您老早在1935年就在邹韬奋先生创办的上海生活书店当学徒,在“孤岛”由孙冶方介绍入党,1941年曾在刘少奇领导下参加筹建江淮出版社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又担任过华东新华书店经理。  相似文献   

13.
且行且修行     
2005年研究生毕业离开校园后,我就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对外合作中心,从事编辑工作.没过多久,领导考虑到我学习英语专业出身,安排我继续编辑工作,同时兼做版权贸易.我边干边摸索,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略有所知,这一干就是近十年.回顾十年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这是一段修行之旅,一路走,一路思考,一路修炼.  相似文献   

14.
1955年,在人民政府的指引下,一批原在龙泉城镇及庆元的行商者,组织一部分城镇闲散劳动力,前往龙泉县岱垟乡木岱村兴办瓷业。1956年3月,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已投入生产的窑厂有41座。其中属于工业系统管理的有21座,组织成5个瓷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组织起来的道路。1956年10月,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由各私营厂改组成公私合营龙泉瓷厂。1957年6月,公私合  相似文献   

15.
李周书 《航空档案》2011,(10):38-43
孙肇卿1928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1944年至1946年在上海电力公司发电厂当学徒,修理燃煤锅炉及各种电机.1947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1948年加入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联,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从飞机的生产技术专家到航空外贸企业家1952年大学毕业后,孙肇卿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厂工作.先后在设...  相似文献   

16.
我今年65岁,15岁进温州艺雕厂当学徒,师从著名彩石镶嵌艺人王培珍。第一天进厂参观时,我就被"彩石镶嵌"复杂的雕工技术深深吸引住了,就下定决心要把这门手艺学好。跟着师傅当了三年学徒,基本上掌握了"彩石镶嵌"的全部工序。当时还很骄傲地以为自  相似文献   

17.
赵泓 《新闻与写作》2005,(10):16-16
《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印出来后,我时不时地将它拿在手头掂量掂量.这部沉甸甸的著作记录了李希光教授自1999年离开新华社记者岗位进入清华园以来几乎全部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8.
我在复旦求学、任教的33年里,对我影响最大、教诲最深的恩师,莫过于丁淦林教授.即使离开复旦后,他仍然一直关心着我,指导着我.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概括地说,丁老师是一位少有的宽厚长者、睿智学人、谦和宗师.他给后人留下了丰硕而宝贵的精神财富,限于篇幅,我谨撰此小文,献上心香一瓣,略表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9.
2007年5月,因为个人原因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北京,那时正巧一个在成都媒体的朋友告诉我,成都报业集团刚创办了几本新杂志,正在招人.我眼睛一亮:当年第一次在<周末画报>做记者,那种选对了职业而如鱼得水的快感好像还没有忘记.这一冲动,就投了一份简历过去.很快,电话打过来,叫我去成都面试,我就毅然辞去了那个市场总监的职位,打道回蓉,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78年2月从农村知青点入伍的.当年在新疆边境小城阿合奇县武警中队当新兵的我,因为感动于一段警民情深的故事,试笔写了一篇题为《99个鸡蛋的故事》的稿件,很快在《克孜勒苏报》刊发了出来.这是我新闻之路的启航点.从此,我从基层报道员、新闻干事、宣传处长再到创办部队报刊,从来没有离开过新闻宣传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