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亚轩 《教育评论》2014,(5):147-149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国学院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院的创建人是清初来华的传教士马国贤,其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中国本土的传教士,那不勒斯中国学院是中国传教人才本土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泰戈尔和谭云山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很好地推广了中华文化。因此,为了分析和合文化观与中国学院在对外文化推广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关系,基于当前各国孔子学院在语言和文化推广上的不均衡现象,指出要借鉴中国学院的成功模式,以和合文化大同思想指导对外汉语文化推广,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3.
刘亚轩 《教育评论》2014,(1):138-140
在中国早期留学史上,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国学院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该院所培养的中国留学生,相关论著都是一笔带过。本文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此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儒学教育大相径庭。所倡导的国学教育并非是对传统儒学的重复,而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上,开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途径,也创造了一种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之友》2011,(5):F0004-F0004
伦敦帝国学院成立于1907年,是一所专精干科学技术的大学。虽然正式全名是“帝国科学、技术和医学学院”,但自2002年来,通常使用的英文名称却是伦敦帝国学院。中文中.通常被称为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或简称为帝国理工。  相似文献   

6.
四川国学院之前期存古学堂设立于1910年,学堂以保存国学为宗旨,以理学、经学、史学、词章为主课,声韵小学(文字学)亦为诸生所必修。事实上,存古成为当时四川培养国学人才的最高学府。其所聘教席皆当时国学才俊,著名者有多位,如谢无量、曾学传、吴之英等。1912年,存古学堂改四川国学院,学院以研究国学、发扬国粹、续修通志、切于实用为宗旨。吴之英为院正,刘师培为院副,楼黎然、曾学传、廖平等名师受聘。1914年,又改国学学校,廖平继任校长,新聘宋育仁任教务长。国学院前后虽仅约五年,但因师资高明,诸生多俊秀青年,却也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如蒙文通、向宗鲁、彭云生等。  相似文献   

7.
欧阳明 《师道》2014,(12):45-45
1926年清华国学院的入学考题很特别,简称"四个一百":100位人名,要求写出各自的时代与主要著述;100个古代地名,要求回答今天对应的地理位置与地名;100部书,要求写出每部书的作者;100句诗词,要求标明作者与出处。这"四个一百",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要求着实不低。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年国学思潮兴起之时,四川于1912年首创国学院并刊行《四川国学杂志》,廖平、刘师培和刘成圻皆推动了四川国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学运动的中心向西南转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西迁,国学家和学者云集四川,特别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和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学派的发展壮大,给四川引入了新的国学观念和科学的考证方法。这使四川国学与主流学术融合,改变了国粹主义的态度和旧学的方法。1949年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的解体,标志四川国学运动的结束。四川国学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国学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国学运动摆脱国粹的约束而走上新的科学道路的历程,从而可认识国学的真实性质及其历史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神州学人》2010,(12):17-18
11月5日,意大利博洛尼亚中国留学生文化节正式开幕。上午11点30分,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准时开始,博洛尼亚大学副校长罗贝托·尼科雷迪、大学中国学院院长罗贝托·格兰迪、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徐玉敏、博大中国学联主席李绍辉出席了发布会并宣布文化节正式开幕。  相似文献   

10.
"辅导制"是一种普遍的帮助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良好的辅导关系的建立并非简单的安排过程,而是一个遴选与匹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建立辅导计划,不仅能帮助构建良好的辅导关系,也能通过参与者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形成合作的学校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知识观角度研究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学院,认为南北战争前美国主导知识观——“真理统一性”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制于当时美国知识发展水平,也决定于美国社会自身的特质。“真理统一性”知识观中知识服务于上帝,知识具有道德导向,所有知识都是统一的的基本命题完美地体现在学院的宗教性、学以进德和知识一体化的课程中。南北战争后,“真理统一性”知识观虽然丧失了其主导地位,但其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仍然留在当今美国大学的道德教育和课程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学院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对院系调整进行修正;20世纪90年代对院校合并作出回应;21世纪初对院校发展科学筹划。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是我国学院制改革的外部动力,促进学科发展、强化管理绩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其内部动因。学院制改革中还存在着学院设置不规范、权力配置不合理、绩效评估不到位等难点问题。未来学院制改革的策略选择应由经验向科学转变,由"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过渡。  相似文献   

13.
盛盈 《教书育人》2004,(10):16-17
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时,通常要求申请入学向学校提供其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即学术能力测试)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即美国学院测试)考试成绩。这是当今美国最为主要的两种高校入学考试形式。SAT考试是美国的一家私营教育机构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即“教育测试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经过贬谪之后人生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中隐"的心态。"中隐"是亦官亦隐,一方面通过做"闲官"而在物质上获得温饱富足,另一方面以富足的物质生活为基础在精神上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安闲快乐。这种心态直接促成了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一些重要词作的产生。宋代文人对白居易的敬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敬慕的着眼点便是他晚年潇洒闲逸的"中隐"生活。在"中隐"心态的引导之下,形成了文人词发展所需要的休闲享乐的创作氛围,唐宋词亦由此而兴盛。  相似文献   

15.
金强 《教师博览》2012,(9):26-28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人之身也”;而他的齐年好友谢幼伟则说“不是天才,绝不能有这样的成就”;孙次舟也说“素痴先生是称得起所谓‘天才’的”;许冠三三称其为“近八十年来罕见的史学奇才”。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当教师面对一本本摊开的作文,便似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是由一个个跳动的字符组成的一曲"心语"奏鸣曲。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一、多媒体提供作文资源,蓄积写作素材在作文课上,学生们普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不管是哪类作文,当出示写作的一...  相似文献   

17.
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将从快速生长草木中提取的糖转化成一种大分子,即聚合物.该物质可用来制造塑料。虽然市场上已经有玉米等天然物质制成的塑料,但它们降解速度缓慢。塑料通常由石油制成,而新发现不仅能够节约石油.还有可能让人们在家用塑料堆肥。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做中学"理论,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这里的一件事就是作业.由此,我们认为作业不单纯是学生学习、练习的独立活动,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一个平台.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我们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生活中,"说理"是一种运用语言的理性交流形式,目的是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说服别人。说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也是为了取得具体效果的。在英语中,"说服"(persuasion)一词的拉丁词源原意是"敦促"和"甜",也就是好言相劝,与希腊语中这个词的"令人欢愉"和"甜"是相同的。《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太阳与风》的寓言:相互夸口说自己是最强的太阳与风进行了一场比赛。风看到一个穿着外衣的行人,就说:"谁能使这个人脱掉外套就算赢了。"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对于韩国近代文学界影响深远,尤其是在韩国近代文人安国善的文学创作方面处处可见梁启超的影子,虽然1910年"韩日合并"之后,中韩文人之间的交流彻底被隔绝,但是,梁启超对安国善的影响,乃至对整个韩国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以梁启超与安国善的影响关系为例,揭示中韩近代文人以"小说观"为媒介进行交流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