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贵州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历经了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几个阶段。本文正是通过这种纵向的历史线索,分析认为:从一开始的强烈对抗到关系缓和再到和谐共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屯堡人与周边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交往密切,民族关系融洽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所以本文从族际交往这一视角来分析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当代的演变情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代羚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民族关系日益融洽.  相似文献   

3.
屯堡文化     
《教育文化论坛》2014,(2):F0002-F0002
屯堡文化是位于“喀斯特王国”贵州腹地、黄果树瀑布之乡——黔中安顺一带的人文奇观。在安顺周边一带的三百多个村落里,居住着数十万明朝屯军后裔——屯堡人,由于屯堡妇女身着与当地汉族后续移民、少数民族所不同的以大襟、宽袖、长袍为主要特征的服饰,屯堡人往往被误认为是少数民族“凤头籍”、“凤头苗”,而其实他们是汉族,他们也自谓为“老汉人”或“南京族”。  相似文献   

4.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本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创办了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精神上、文化上的需要.这些节目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交流平台.通过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对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电视节目从数量、质量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少数民族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回顾、研究了我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百年来兴起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和总结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为少数民族新闻学的研究和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它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风采。  相似文献   

6.
作为少数民族居住众多的边疆省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其发展趋势不可阻挡,黑龙江省应借助全媒体快捷、有效的传播方式全力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搭建良好、实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加拿大同属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都存在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少数民族,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是双方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和加拿大第一民族大学为个案,在回顾两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历史的基础上, 从这两所民族大学的建立来比较中加两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异同,在鉴别这些类同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背景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新世纪世界土著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方志是获取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及相关数据的权威载体和渠道,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全国方志信息化进程,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水平较低,阻碍了少数民族方志信息传播。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方志信息网页搜索引擎的使用,少数民族方志的影像化传播等新的方志利用渠道的出现,各级志办、各方志馆、网络用户都发挥着少数民族地方志信息的获取、搜集、整理、传播的作用。构建以知识共享为目的的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体系,提升方志的网络检索利用,能够切实利用少数民族方志,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共有共享。  相似文献   

9.
新疆少数民族期刊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在办刊观念、体制和经营方式上亟待转型,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少数民族期刊业要从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和邮政发行的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下解放出来,剪断期刊与其行政主管单位的“脐带”,从明确刊物的市场定位着手,转换经营机制,重视广告和市场营销,实现产业化发展,以期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读者,传播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它逐渐成为屯堡人的文化标识而代代传承.随着社会的现代转型,地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自身创新与转型的诸多问题.研究地戏文化转型与传承的困境,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对保存地戏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弘扬,都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调适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僾尼服饰图案的色彩特征、图形特征、工艺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出设计原理与法则,从色彩运用、图形系统、工艺融入等方面指出几条设计重构的可能路径。针对僾尼支系服饰图案的现状,结合当今设计的法则趋势,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方性知识强调所有知识的平等与特性,反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文化中心主义。任何一种民族地方性知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和优势,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得到不断的彰显。由此唤醒了民族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持有者"——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性知识载体民族文献信息收集的自觉,以便使民族地区青少年一代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种民族地方性知识,成为民族本土社会的建设者,保证民族本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傣雅服饰的族群意义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认为: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族群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渗透到其核心文化中,族群认同除了表现在文化独特性、竞争和冲突之外,还表现在合作和互惠中;傣雅人的斗笠是彝族人编织的,傣雅人的重要印染原料一土靛,也是彝族人提供的,傣雅服饰作为族群认同的核心标志和文化元素渗入了彝族人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现代性和国家干预能使民族传统出现潮流性变化,服饰文化随着历史和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但它在族群认同中的核心作用没有改变.以上两点,为我们研究族群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民族文化转化为产品和商品、满足游客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加工与重塑,动摇着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只有在开发中实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的良性互动,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存在、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元代回回人萨都剌的诗作具有民族本色,其游历经商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作中亦有对于游的描写,然不同于李白游侠和庄子之游,实质还是近于少数民族的游牧,也即为生计而游,而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诗人,萨都剌的诗作又有着明显的少数民族学作汉人诗的特点。本色与模拟的交融,学效汉族诗人,诗律的尚未成熟,思想感情中的儒家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民族痕迹,这些构成了萨都刺诗歌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贵州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较为关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贵州古代、近现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及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十年贵州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研究作一略述,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与缺憾,以期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乌拉嘎镇鄂伦春民族小学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设置、民族文化课程校本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民族小学利用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迷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而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提高人员素质,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并发展当地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强烈冲击。相对于社会传承和家庭传承而言,学校教育在办学条件、文化资源、文明辐射和空间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从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双语教学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妇女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主力军。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低、收入少、家务劳动沉重及社会地位较低。而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妇女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增加、社会地位提升和生活质量改善等多方面,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可邑村民族旅游对阿细妇女的影响颇具典型性。客观分析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妇女产生的影响,对于激发少数民族妇女参与旅游业的热情和创造力,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妇女参与旅游业的能力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