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2.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垮台以后,尤其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国内外科学界欢欣鼓舞,许多久居海外的科学家纷纷来华,或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1979年春天,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李政道教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美国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学的。  相似文献   

4.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5.
我近距离接触并采访美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是在全国科学大会举行以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的春天。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外炎黄子孙都感到欢欣鼓舞的一个春天。此时的李政道教授正值中年,他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从美国归来,在北京科学会堂做了为期7周  相似文献   

6.
<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以炽热的爱国情怀,满腔热忱地投身于祖国的科技与教育事业,为推动中国教育制度和科技制度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李政道先生一直提倡科学与艺术结合,在艺术方面有很高造诣。2011年6月,李政道先生陆续将其毕生积累和收藏的各类科学文献、研究手稿、通讯信件、"艺术与科学结合"作品以及其诺贝尔奖章、证书和其他各类获奖证书等珍贵资料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以惠益后人。  相似文献   

7.
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和原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主编的“绿色文丛”《绿色战略——21世纪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书,近日在青岛出版社隆重推出。李政道和周光召分别为该书作序。 该书共37万字,分8个部分。导论为《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教授、中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8.
正杨振宁、李政道这两位华人获取诺贝尔奖的开启者,后来虽反目成仇,闹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在一个人面前不得不"相逢一笑",并争取获得他的理解、谅解甚至支持,这个人就是他们的老师吴大猷。当年,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不约而同向吴大猷发去感谢信。1957年10月31日,杨振宁接到获奖电话,当即致函吴大猷说:值此十分兴奋,也是该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候,我要向您  相似文献   

9.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的《科学与艺术》画册在京首发 画册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于10月21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了首发式。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主编的这本画册汇集了20余幅由吴作人、李可染等13位当代中国名画家创作的有关科学主题和寓意的画作,这些画作开辟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新天地,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领域,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主持人按语:如果只能选择一位记者作为20世纪的新闻界代表,那我选美国记者和报刊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他连续从事新闻工作56年,写作时政专栏文章1万多篇(结集90多卷),另外还出版专著50余本。由于版权问题,他的论著被翻译成中文的很少,  相似文献   

12.
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娘生我时,首先是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13.
我第一次听到李政道教授的名字,是在4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那时,我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那天早晨,我刚走进新华社编辑部就感到气氛异常活跃。编辑们一面兴奋地阅读刚刚收到的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稿,一面兴奋地谈论着什么叫“宇称守恒”,什么叫“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和杨振宁教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推翻“宇称守恒定律”的讯息,就这样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李政道和杨振宁是谁?他们是怎样做出了这惊人的发现?还有吴健雄教授,他们这些华裔科学家何时才能来中国谈谈他们的治学经验,他们的甘苦,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4.
深圳商报主任记者甘险峰先生是20世纪最后一位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他也是2000届复旦惟一的新闻学博士生)。我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即便在离开学校在媒体从事新闻实务之后也没有懈怠。他的勤勉终于有了成果。不久前,险峰博士的专著  相似文献   

15.
维克多·阿姆巴楚米扬是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工作成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位于布拉堪的维克多·阿姆巴楚米扬故居博物馆再现了这位科学家的生活和科学活动情况。博物馆向观众介绍了从古代到20世纪末期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演变,并将维克多·阿姆巴楚米扬的经历作为阐释一个人影响科学发展的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16.
去岁金秋,我国科学界和艺术界的名流汇聚在首都炎黄艺术馆,就杰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主编的《科学与艺术》大型画册出版进行座谈。画坛大师吴冠中操着浓重的江苏口音激动地说:“我年轻时上浙大也是学自然科学的,后来才走上从事艺术的道路。可是,我一直以为,科学和艺术是不搭界的。后来,李政道教授回国,经常同我聊聊。他认为,科学与艺术都源于人类的创造,都追求着真理的普遍性,都追求真、善、美。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还出了题目,让我们创作。通过实践,我逐渐接受了李先生的观点。科学和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后来社会分工把它们分开了。现在,科学与艺术之  相似文献   

17.
临风 《新闻实践》2002,(8):51-52
面对霍金,亦喜亦忧. 喜的是,当这位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来到中国,来到杭州,我们的媒体表现了出了对科学家少有的热情,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大展身手,从其传奇般的经历、杰出的科学成果到个人爱好、家庭生活乃至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作出了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以至霍金的大名旋风般在杭州震响,连街头大妈都能说出他的"生平事迹".那几天,杭州的媒体,尤其是报纸,真可以说是不惜版面地"做足"了霍金文章.记者们也充溢激情,机场接、餐厅候、宾馆打探,有的还派出能说英语的记者和霍金家人、工作人员套近乎,"零距离"感受霍金.难怪有记者感叹:"真要比‘追星'还要累!"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小说集,他提出的“猎鹰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谓“猎鹰理论”源于卜伽丘的《十日谈》第5日第9个故事前的引语,说的是一个名叫费得里哥的男子,为了追求一位阔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能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海泽从这段引语中悟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作者经常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认为,海泽的“猎鹰理论”对于记者如何提高人物通讯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通讯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通讯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想,只要我们的记者能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19.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20.
1941年9月,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从柏林搭火车前往丹麦的哥本哈根,去拜访他的老同事、另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波尔。海森堡绝对想不到这次会面竟然会改写了20世纪的物理学,甚至是改变了20世纪人类的历史进程。他更想不到这次会面引发的效应,最终影响了远在东亚的日本的命运。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场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