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闪光点     
沈婕 《学前教育》2004,(12):7-7
在引导孩子活动时对孩子说“请你教教我”让我对“尊重儿童”有了新的认识。尊重的根本是平等,我们应该把幼儿和自己放在同一个位置,从同一个起点上和幼儿一起去学习和发现,不断地检讨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们和成人一样,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应该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把学习的兴趣还给了孩子,是否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是否真正地尊重了孩子。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外界条件越来越优越,在这样的外界环境下.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不听话;而作为孩子受教育的学校来说,这种感受更加强烈.现在的孩子管理的难度太大.行为习惯很难约柬.往往就把这类学生定性为“问题儿童”。那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问题儿童.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首先,家长应为孩子严把“进口关”,合理配置儿童饮食,要求平衡、全面,切勿过量。避免让孩子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尤其是油炸类食物,如炸鸡、炸薯条。这些食物容易在儿童体内转化为多余脂肪.从而快速增长体重.较早启动性发育。  相似文献   

4.
王老师曾问我,什么是“儿童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我开了一些书名和文章给她。几个月后,她来信着重叙述了她对改变传统教育观点和儿童观的看法。她认为,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她似乎明白了。情况究竟如何?我来到王老师任教的班级。活动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的绘画,玩具柜上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墙角边放着  相似文献   

5.
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和利用学生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把儿童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轻松偷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增长才干。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家长都不应该对孩子讲“长大了没出息”这样的话。因为这否定了孩子做事情的能力,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大的不尊重。从宏观的角度讲,尊重儿童对儿童的发展特别是精神成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曾经从微观的角度提出尊重儿童对他们人格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王震 《家长》2004,(10)
儿童到了六七岁时,一坐到饭桌前,就喜欢开始他的“演讲”,讲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讲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想到的,甚至把大人给他讲的故事再讲给大人听。有时讲得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忘记了吃饭。遇到这种情形,许多家长总是冷着面孔,制止孩子,“有话吃完饭再说”。但到吃完饭后,孩子又不想讲了,就连家长叫他复述吃饭时讲的故事,也讲不下去了。其实,六七岁的儿童,智力开始飞速发展,饭桌上的演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父母,不应该对这种现象予以简单、粗暴的制止。相反,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自发的“饭桌演讲”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8.
季红 《家长》2013,(8):16-18
1.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感受事物的方式,玩耍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式,享受的方式,正是这些特性定义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个性倾向,如某些方面发育迟缓,或者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就使用诸如“笨”“不乖”“又错了”之类的词汇。尊重孩子,就应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将其看成麻烦和包袱,简单消灭之而后快。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和塑造孩子的良好个性。  相似文献   

9.
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人向上的内在动力。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这时,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日本宪章明确指出:“儿童应作为社会的一员受到尊重,应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在我国,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已日益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同。然而这些大多还停留在观念上、口头上,在现实生活中,损害、挫伤幼儿自尊心的现象,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些教师和家长身上表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在幼儿园中损害、挫伤幼儿自尊心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相似文献   

10.
关于儿童参与权的解释,《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自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其年龄和成熟度给予适当的看待。”尊重并维护儿童的参与权,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从小就有参与身边有关事务的欲求。然而目前,忽视或无视孩子的参与权,是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有: ——对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儿童是人,是正在发育成长的人,是拥有人的基本权利的人。我们长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总认为儿童是稚气未脱的小孩,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才是他们的,现在是成年人的。他们和成年人比较,充其量是个“小人”。家长的主要职责就是照顾好他们,供吃供穿供读书,孩子的一切都是大人给的,还要什么权利。因此常不自觉地把孩子排斥在权利主体之外。重生存权而忽视了参与权,在人格上并没有把儿童和成人平等地看待。另外,儿童(未满18周岁)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容易使成人忽视儿童的参与权。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2010,(7):45-46
1.把学生当孩子看。“把学生当孩子看”意味着:(1)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情感的人,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差异、适应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2)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看。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是不成熟的人,要保护他们活泼好动的稚气,包容他们“屡教不改”的“小错”,  相似文献   

12.
作为独立的人,作为生命早期阶段的人,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的尊重,首先应该是对他们年龄特点的充分理解;对儿童的教育,首先应该出自对他们年龄特点的把握。 研究幼儿年龄特点,对一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过程是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幼儿年龄特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欣赏,品读孩子的纯真大文豪苏轼传授给葛延之的作文秘笈是:一物摄之,意是也。“意”就是思想、观点,体验和感受等。任何一个人写作,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意”。对生活,儿童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观察和体验,有自己的“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和欣赏童真、童心和童趣。其次应该创设轻松的写作氛围。  相似文献   

14.
平时我们常习惯说:把孩子教育成“人”,等孩子长大成“人”…… 其实,这类论调经不起推敲。难道孩子在长大之前就不是“人”?我们应该坚信: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人,儿童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逐渐成熟,相伴随的是孩子有了这样的观念--逐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人.随着这种成人感的产生,儿童一方面更加自觉地希望参加成人活动,另一方面也更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教育者如果继续把儿童当做小孩子,就会让儿童产生不满情绪,表现出来,就是逆反.对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应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6.
贾敏 《江苏教育》2008,(8):43-45
每个儿童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因而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要尊重“儿童文化”,发挥“童趣”的课程价值。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了解这种儿童文化的特点,让儿童文化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栖息,用平等、欣赏的心态去触摸、接纳儿童的文化,从而走进儿童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与儿童的思想交流、碰撞、相融。  相似文献   

17.
我的孩子从小活泼可爱、聪明机灵、人见人爱。可自从上了小学便好像变了个人,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大人批评教育他,他就“强嘴”和我们对抗,让我们非常生气。现在孩子已经上四年级了,情况越来越糟糕。真不知以后怎么办。张东孩子“强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打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强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强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才“强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解”。这时候,家长应该耐…  相似文献   

18.
真心诚意地尊重儿童生命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武汉小学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懈探索儿童主动发展的规律,把“给予每一个孩子幸福的童年”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践行具有学校特色的童心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把儿童发育期需要肤体接触称为“皮肤饥饿”,并证明从新生儿开始的肤体接触和成人对孩子的抚爱,能使孩子获得皮肤欲的满足,并促使儿童皮肤依恋期的健康发育,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健全个性的形成。此外,这种情感的需要会促使小孩探索环境、兴趣、爱好的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大多会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尤其与父母分离会使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长此以往,会发展为“自闭症”。然而,几乎所有发育正常的小孩都喜欢有人去抱他,孩子也都乐于成人的亲热。这就不仅要求给予幼儿良好的生活环境,更需要主动关怀、多接触…  相似文献   

20.
“尊重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那么,何谓“体验”,如何“尊重”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体验的涵义体验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主体把自身当成客体,从而获得关于客体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体验包括心理体验和实践体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常以心理体验为主。心理体验,指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做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所处的环境、立场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二、尊重学生体验的几个误区及对策1.曲解“尊重”———偏离主题不指正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