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汉代出现法律儒家化的趋势,以孝入律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汉代法律从立法的指导思想到法律条文的内容再到司法领域中,无处不体现着孝道的精神和要求。汉代的立法以儒家的等差性的孝道思想为指导思想。汉律对于违反孝道的行为要处以刑罚制裁,对不孝罪作了很多明确规定。孝道还渗透到行政法领域。在司法领域中,对于具体案件的审判,也多按照孝道的精神来结案,而并非单纯依照法律条文办事。  相似文献   

2.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全面论述了孝的实行、孝的功能和地位,内在地包涵了孝治的思想成分,形成了系统的孝道理论,是先秦儒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孝道学派”的提法,容易造成对孔、孟、荀等儒家孝道思想的忽视,且否认了孝道理论中包涵有孝治的思想,忽视了儒家思想伦理政治一体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影响深远,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围绕儒家孝道思想,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孝道存在的原因,孝道的实现途径及保障机制,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意义。本文认为,此意义有三:第一,有助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第二,有助于制定富有生命力的道德规范;第三,有助于从道德层面完善赏罚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孝"是一个原发性、综合性的伦理范畴,它的发展历程与祖宗崇拜这一传统信仰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宗崇拜是儒家孝道伦理的源头,围绕祖宗崇拜而形成的祭祖礼是儒家孝道的最初存在形式;春秋时期伦理理性的觉醒使儒家孝道发展成具有道德精神的伦理规范,祖宗崇拜是儒家孝道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封建国家"以孝治天下"的背景下,祖宗崇拜则是统治者在全民中推行忠孝教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7.
儒家孝道文化产生的基础主要是虞到周代时形成的孝思想和社会现象,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事亲”、“孝弟”,它有积极善良的方面,也有消极落后的方面。儒家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涌现出很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事迹,且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弘扬儒家孝道文化的精华,要继往开来,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新型的现代孝道观。  相似文献   

8.
关于传统孝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孝道与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异的,故必须将二者加以区别认识。当前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时,理应采取历史、辨证的态度。对"孝道式微"的局面我们不应过于惊诧,而应看到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孝道主要还是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为孝道立法的主张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孝道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核,儒家孝道观体现了孔子以人的日常生活情感构建民族文化心理和稳固的社会秩序的理念。儒家孝道观不仅在稳固血缘亲情上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文昌信仰与孝道文化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 ,儒家孝道文化越来越显露出自身的矛盾和难题 ,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文化的灌输和改造。道教孝道文化尤其是文昌帝君的出现 ,在吸收儒家孝道思想基因和解决儒家孝道难题的基础上 ,从宗教神学的立场出发 ,解决了忠与孝的两难、如何辩孝以及行孝的言行一致等一系列问题 ,从宗教心理和行为上建立了神佑鬼惩的监督手段等 ,表现出独特的宗教特色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特性 ,为中国孝道文化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文本表明孔子的孝思想是源于他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时间的敬畏,源于他对个体人性的洞彻。孔子从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经地义的、由衷而发的感情。孔子蕴含着生命意识的孝道思想对当下构建和谐人伦关系的道德建设依然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战国末年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为实现治国理想,他公然向儒家传统展开挑战,以说服当权者以仁爱治国之路根本是空谈。他消解了儒家所谓的孝道理论,以时代为借鉴,重新审视以往的孝道观念,从而对比宣扬了法家一派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从感恩范畴的角度看。儒家孝道可看做是一种带有蕾适价值的感恩文化。其感恩精神有三个突出特色:一是既重形式更重内容的感恩。二是主张父慈子孝、反对愚孝的双向感恩,三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的感恩。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认识和把握儒家孝道的感恩精神特色,对于我们重振新兴传统孝道。从物质和精神多方面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让孤寡老人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克服目前“倒孝”“啃老族”等不良现象。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党和国家提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相当程度的传统文化缺失的状况。文章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和影响因素,通过思想教育方式将孝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育计划中,作用于学习动力的内外影响因素。将“孝”作为切入点,以“和谐”为导向,引导大学生立志立向、和谐大学生家庭关系、优化在校学习氛围,从而正向促进学习动力以提升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6.
沂蒙孝文化渊源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沂蒙孝文化内涵丰富,表现为孝养、孝顺、孝敬等方面。沂蒙孝文化的产生,与农耕经济、宗法制、人类本性有密切的关系,亦与儒家孝思想的影响和淳朴民风有关。今天孝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风尚、建设和谐社会的结晶。批判地继承孝文化,有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促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同时,由孝亲可以引发到眷恋乡土,进而可以升华到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强烈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孝是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而经权观是儒家重要的方法论.孔孟皆重孝,二者孝又各有所长. 总体来说,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孝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符合礼制的孝,也就是说,孔子的孝偏于执经;而孟子在发展孝道的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和具体事例,对孝的遵循古礼的同时,有着因时因事权变的色彩,可以说,孟子的孝是守经达权的孝.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影响深远,在当代社会也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正确分析儒家孝道文化的利弊,对其进行扬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当代科学的家庭伦理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思想史上,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原生儒家探究了“孝应该如何行”,却未回答“孝是什么”这一更加关键性问题,也就是孝论存在的正当性问题。董仲舒从天人关系的层面上,将“孝”论证为“天之道”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运动,是“天”这一宇宙绝对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外现。儒家孝论的思辨性增强了,逻辑性提高了,孝由一普通的伦理范畴上升为哲学范畴,儒家孝论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