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沟通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必要的、与人交往的手段之一。沟通分为很多种,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心灵沟通应该从哪里起步?如何开始沟通呢?针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春天.老师的心是泥土.滋养我们求知的心灵;在夏天,老师的心是清泉,润泽我们饥渴的心灵:在秋天,老师的心是蚕,编织我们梦想的希冀;在冬天,老师的心是雪,孕育我们来年的美丽。然而,在灾难面前,老师的心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追寻……  相似文献   

3.
与讨论贝克莱反对物质实体的非物质主义的热烈场面相比,其心灵理论较少受到关注。贝克莱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曾一度持有一种休谟式的心灵理论,认为心灵不过是一簇知觉。但这种理论容易产生新的哲学困难,于是他放弃对心灵作知觉簇分析。在成熟时期的著作中,他将心灵描述为支撑观念的实体。通过实体论上的创新和"概念"学说的引入,他保持了其哲学体系的一致性,给出了在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可以保留精神实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正是通过这扇窗户走进了一个孩子的心灵。那是一次攀岩游戏,由于攀岩有一定的难度,班上的几个男孩子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正在我焦急的时候,恰好看到高高的攀岩墙壁上活跃着一个熟悉的灵巧的身影。我冲着那个身影喊道:“尧尧小心点。”上面的男孩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他缓缓垂下了头,缓缓地下行。站在我面前的他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恐慌:“陈老师,我错了”,尧尧的声音怯怯的。“你哪儿错了?”尧尧的紧张使我莫名其妙。尧尧不敢直视我的目光:“我不该爬那么高,我不该,我……”他那受惊的样子把我逗笑了:“尧尧你…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心理学界中,不得不提到乔治·H·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以他毕生的精力为我们展现了心灵、自我产生的过程,分析了心灵、自我产生的机制.他站在实用主义的基本立场上,用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来阐述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6.
延展心灵论题是涉身认知的一种内在蕴涵,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涉身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威尔逊和克拉克的研究策略,是把涉身认知转换为认知延展的形式。为此,威尔逊用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架关系,支持认知的延展。他主张群体也有心灵,个体在组成群体的时候才具有某些心理状态,这就意味着认知的外在和内在资源对等,心灵的意向操作事实上整合了这两种资源。他的社会延展思想,重新阐释了认知主体,为我们理解涉身性的认知加工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一、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一节课要上得好,首先教师要有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灵,在上课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他自己。他自己首先被这种氛围所感动,于是,用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去感染我们在座的学生。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如果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来到课堂上会是什么样子?而一个老师带着充满了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又会是什么样子?教师上  相似文献   

8.
温乃鹏 《家长》2011,(1):43-43
鲁迅先生说过,塑造孩子,最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等待着父母去描绘。为人父母者,请牢记: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善良的心,就等于给了他一个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思想可以心灵哲学命名之,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以心灵的超越本性为基本认定的道德主义;其次,心灵超越性的现实化历程所构成的人文主义;最后,精神生命贯通流行的心灵境界论.他把心灵的超越本性建基于日常经验之上,使之成为价值和意义世界的生成根源,消除了传统的形而上性质,且没有轻率肯定人的普遍本性,又解消了价值和事实、道德理性和科学理性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时还避免了西方哲学所内含的主客体间的困境,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哲学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乔姆斯基心理语言观及其在心理语言学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乔姆斯基的心理语言观的归属、他的心灵主义的形成和演变、他的早期和近期心灵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异同。文章同时指出了乔的心灵主义的三大贡献及在心理语言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丰富的感受和强劲的材神创造力给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的作品带来了充盈和无可比拟的力量。他十分注重写人的心灵激情,将人物偏执而狂热的激情浸润在社会的染色体内,在他的小说特别是《红与黑》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赋有躁动不宁品格的激情充沛的心灵。在斯丹达尔眼里,激情,是纯精神和情感的晶体,同时也构成了人物悲剧的主体根源,被尼采称为需要两代人的努力才可能猜测到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爱德华·蒙克是出生于挪威的拥有高成就的画家,他的才能与个性深入到他的艺术当中。他将幼时不幸丧母,父亲酗酒暴戾的心灵伤痛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强烈地宣泄出来.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怀斯的画语     
安德鲁一怀斯的绘画表现出对故乡风物的亲近,并充满诗性.透过欲望、精神、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到他的绘画的主题是人类的悲悯,也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眷恋,对生活的挚爱.怀斯的画是乡土的、具象的,其实更是心灵的,他为自己的心灵作画.他认为前卫的探索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远行,于是,在这个物质不断丰富的世界里探索人类心灵的境遇,正是怀斯作品的震撼力量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刘忠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90-192
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汪曾祺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作家,一方面是他以自己不倦的创作践行了心灵关怀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是他在文体学上的创见和实验极大丰富了新时期文学园地.林超然的专著《二十世纪心灵的文学关怀——汪曾祺论》立足心灵视野,对汪文的精神主旨和文体实验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评析,可谓深得汪文真义.  相似文献   

15.
杨丽玲 《甘肃教育》2021,(5):191-191
“刚进校的时候,每个孩子眼睛都是水汪汪的,透着机敏与灵动,可过不了多久,孩子们眼里就没光了。”听完公开课,大家纷纷感慨。的确如此,为什么会这样?“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解密了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今天人们为一本书所引导,不断追寻过往行为中的细节时,应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追求细节?细节代表了什么?细节背后支撑的是什么?细节在盲生心灵成长与人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文化"?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认为:"文化"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是的,当"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挡住了道路,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  相似文献   

17.
柯勒律治的理论体系是从对人类心灵的研究开始的,他一反英国经验主义视心灵为被动的传统,主张心灵对外界的感知是主动的,具体体现在想象对本体的建构以及理性对本体的直观上。而他基于想象力建构起来的物我辩证统一的文学本体论却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神学倾向。  相似文献   

18.
王翰的诗与元明之际的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翰是活动于元末明初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的诗描写了他在元明易代时的失落、痛苦以及不与新王朝合作的隐逸之情和心理感受,他的诗,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少数民族诗人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心灵路程。  相似文献   

19.
<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有了真心真意的付出,是否就有成功的教育呢?事实未必如此。教育,是对心灵的滋养。付诸心灵的力量,期盼着孩子心灵的应和。如果不懂得因人而异,而是千篇一律,甚至简单粗暴,这样的付出不仅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身心的伤害。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单纯的。孩子的心灵如"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颐指气使的说教,生硬的  相似文献   

20.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心灵教育”的概念。他要求教师“必须随时发现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能力,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说明,并细心客观地对学生作出反应。”“弄清一个人的底细,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正在走向何处——这意味着心理疾病的揭露。”班主任通过品读学生的周记,及时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探知学生心理上的病疾,然后,通过批阅周记,实现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可收到“心灵教育”的良好效果。下面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