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修辞策略的风格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对深化修辞策略研究、提升修辞策略艺术水准以及进行高品位鉴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探讨、论述修辞策略风格的概念、审美价值、分类主要标准和形成条件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重点篇目《祝福》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的梳理和解析,指出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教师对课标等的解读存在偏差、教学无法完全满足课内外作品读解以及高考实际需要等现状.语文教师应准确完整地把握、解读《新课标》、《考纲》等要求,对修辞具备正确全面的认识,重视修辞教学尤其是重视消极修辞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汉语修辞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时期,修辞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新的发展形势下汉语语言修辞的理论与学习方法.在修辞理论上,主要就是研究对象与研究的范围、修辞观方面的理论、修辞原则等理论;在修辞方法上,主要就是语言修辞与语法的结合、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以及传统的修辞手法与现代修辞手法的对比.通过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探究,为更好地学习汉语语言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用环境作为由各种语言内外因素所构成的综合体,在修辞语义表达过程中具有必然的制约与影响作用.这种语境制约主要表现为对实现修辞语义表达行为的制约,对选择修辞语义表达策略的制约,对构拟修辞语义表达手段的制约,对把握修辞语义内容的制约,以及对评价修辞语义表达效果的制约等.  相似文献   

5.
修辞策略的评价标准,就是用来判别策略的成败得失和优劣高下的标准.能否正确认识、科学把握评价标准,标志着对修辞策略本质和规律的理解深度,以及驾驭、运用策略的水准,对修辞策略的理论建设和实际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着重论述了修辞策略的三条评价标准:功利性标准、真实性标准、审美性标准.  相似文献   

6.
修辞方法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性,依据其结构和功能特征可分为两类:典型修辞方法和普通修辞方法.普通修辞方法相比典型修辞方法,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够典型不够固定,不具习用性.辞格和辞规都应该归属典型修辞方法,辞趣则应区别对待.辞格在整个修辞方法体系中以及在普通修辞方法、辞规的研究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模糊修辞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它的起源、定义、特点、表现形式,以及模糊修辞在交际中的功能及应用做了分析和研究,使读者对模糊修辞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运用这一语言策略实现特定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意合语法是以修辞为前提的,没有修辞,便没有意合语法.意合语法的修辞内涵包括语义感情色彩的协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选择以及对题旨情境的适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观察语言现象的认知内涵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修辞现象作全面、深入的认知考察,揭示汉语修辞现象在感知、记忆、注意、表象、范畴原型、意象图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以及言语产出和理解等等认知结构、认知心理活动中的反映.因而各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的选用,句式的调整、辞格的设置以及修辞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都成为认知考察和分析的对象.本文的这种考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修辞的本质及其运用,对传统的和现代的修辞学研究从认知角度作出新的、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马吉德 《外国语文》2022,(2):98-104
随着中西修辞学的不断融合,修辞能力研究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通过理论思辨的方法对近50年来中外修辞能力研究进行归类分析,呈现修辞能力研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修辞能力与交际能力、语用能力、论辩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并指出当前修辞能力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he participants of an online learning course employed figurative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feelings dur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Textu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ocial and metacognitive discussion areas as those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the social dimension. Its aim wa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figurative language across the course, to understand if figurative language elicited the creation of new figurative language, and to classify recurring types of conceptual categories. Results show that figurative language use increased in coincidence with crucial, social events; it did not necessarily encourage the production of further figurative language; and it allowed participants to represent their affective domain and to conceptualiz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n original manner.  相似文献   

12.
比喻的使用体现了语言的美学功能和信息功能的结合。由于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共识,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化习惯使得比喻在其表述和理解上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各种补偿措施,才能把原文的信息恰当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使比喻的美感因素在翻译中对等再现。  相似文献   

13.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因此在习语的使用上,特别是在运用形象比喻上各有特点。习语的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使得它在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上,比其它语言成份在体现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汉语成语是极其精练的语言,它简洁、生动、形象,涵义丰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语法知识都凝固、保存在丰富的成语中。巧妙地利用成语进行汉语语法知识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阐述了利用成语进行的四种语法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道德概念的比喻体系与中英文语言的隐喻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结论是: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是能够揭示出不同文化对于道德比喻体系的相同认识,人们共有的道德规范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6.
比喻用法涉及言语在语义场的根本变化,使人既能意识到言语的字面的意义,又能意识到它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的联想或是所给予的暗示,或是其内涵、外延对读者产生的印象。了解暗喻与联想在语言交流中的意义,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对初学钢琴的孩子,运用形象的比喻,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鲜明生动地说明问题,而且可以较快地掌握演奏技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现象与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论把语言分为非比喻性语言和比喻性语言,认为隐喻是比喻性语言的一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其本质是认知活动,隐喻表达仅仅是深藏在我们隐喻概念体系中的表层语言体现。  相似文献   

19.
《围城》的成功,得益于钱锺书对言语的反复修改。从初刊本到初版本再到定本,其言语逐步优化,而这又是与作者“削繁求简”、“避复去板”、“以俗为雅”、“状物如睹”、“义切音和”等观点相契合的。当然,改笔之中也不免有“疵累”。  相似文献   

20.
本从学语言、人物和情节、修辞手段和象征、叙述艺术方面阐明了间接性是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