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拟古》其九是以著明诗人曹植为主人公的代拟体,是以曹植作品为底文的模拟之作。这首诗的独特叙述视角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眼中的外部世界,而且是主人公内在的心灵世界。《拟古》其九是诗人对诗人的解读,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曹植的生存漂泊与心灵漂泊。这是一代诗神的精神诉求,是寻求真理的痛苦呻吟;这是屈原内审式的人生独语,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和庄严自问。这首诗具有拟古和咏史的双重诗学属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面对迷路诗人却是感谢,这不得不让人产生好奇,想看看诗人究竟是为何感谢迷路。诗人同时也借着这首诗引导着人们换个角度肴问题,也许可以像诗人一样发现意想不到的美丽,凡事都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3.
赵思运被认为是"中间代诗人"中有突出影响的诗人,其实我更愿意称道他在中国诗坛上的独树一帜,因为从诗人的品质来看,独立诗人这一身份更加重要。赵思运的诗带有明显的先锋气质,或者说具有一种极端的现代性,这使得他在中国诗坛上以独具个性的诗风迥异于当今诗坛的其他诗人。他的个性化主要表  相似文献   

4.
诗人之死     
有很多诗人死于非命。诗人死了,诗人的死被人们纪念着,惋惜着,感叹着,当然也有惊骇。为什么有这么多诗人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面是否有一种宿命?  相似文献   

5.
舟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对飘泊的感叹。舟联系着诗人的失落和遇合,是诗人止泊心灵的场所。本通过对主这一意象的分析,展示了李白丰富多采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中的名句,如今诗人已经仙逝,我们就把这句诗作为悼念诗人的挽歌,并在此选读两首小诗,以示对诗人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现代第一诗人”——这是诗人闻一多对于诗人郭沫若的称道和评价。(见《闻一多全集》,庚集七十四页)这原是闻一多先生就郭沫若同志的早期诗作说的;但终其一生来看,郭沫若同志也正是中国现代第一诗人。郭沫若同志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的创造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而且终生是杰出的诗人。正如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8.
教学《村居》这首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理清诗脉,解决难点所谓诗脉,就是诗的脉络,也就是诗人写诗时的思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村居”是什么意思?(在乡村里居住。)准在乡村里居住?(诗人。)这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居住在乡村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  相似文献   

9.
罗泳 《海外英语》2012,(15):182-183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湖畔派诗人的领袖华兹华斯和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雪莱,无论在政治观点还是诗歌理念上都大相径庭,这必然导致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该文试图以两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小诗中描绘的同一种花:紫罗兰为例,来看两位诗人不同的爱情观,以期探寻诗人们不同的诗歌理念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之所以会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同志探讨了惠特曼、泰戈尔、歌德、雪莱等外国诗人对他的影响,这确实十分重要,但是其中还有一个人却被忽视了,即美国诗人朗费罗。据郭沫若自述,正是这个朗费罗,才  相似文献   

12.
山水纪游诗是中国现代画家诗人常见的诗歌创作类型,这一类型的诗歌主要记录了画家诗人在游历或迁徙过程中观赏的山水之胜。中国现代画家诗人的山水纪游诗从动机上可分为两类:游历型,如黄宾虹、张大千、谢稚柳等;避难型,如余绍宋、陆俨少、蒋彝等。通过对现代中国画家诗人山水纪游诗的梳理,不仅可以了解这一题材画家诗人的创作概况,还可以了解他们的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帆》是十九世纪俄国浪漫主义诗人莱蒙托夫早年抒情诗中的名篇,它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诗人站在彼得堡波罗的海之滨,望着茫茫的大海,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名诗。在  相似文献   

14.
萧三 《生活教育》2010,(11):1-1
陶行知先生屡次自己声明他不是诗人。人们都说,这是陶先生的谦虚。我却认为这正是陶先生之所以为真正的诗人。陶先生之所以别于其他“诗人”的是,陶诗别有风格,非常通俗,大众化而又富有“诗味”,读了令人兴起,令人深思,这正是我们时代和我们大众所需要的诗。  相似文献   

15.
陆游不仅是中国古代存诗最多的一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长寿诗人。诗人年近九秩,心明眼亮,运动有常,读写不辍,其乐无穷,延年益寿,养生有道。这不仅在宋代,就是在整个古代诗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诗人虽非养生专家,但他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和实践真知却符合现代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6.
冥想王国和理想境界散发的无穷魅力,吸引着诗人为之忘我付出,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构筑。诗人横溢才华的耀眼光芒永远让凡人顶礼膜拜,诗人生命之谜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索引的对象,引发人们去感叹,去怀想,去思索。然而人们往往读不懂诗人及诗作,只能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诗人之死’这几个字总是比‘诗人之生’这几个字更具体”(布罗茨基),诗人之死促使人们去了解诗人生命的本质和真实。诗人是不死的,因为诗的生命永存———诗人之死是肉体的涅,使灵魂得以解脱和升华,在其终生追求的纯净世界中永生。般木岁月无情流逝,人世间…  相似文献   

17.
李莹 《现代企业教育》2013,(22):417-418
《希腊古瓮颂》是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的名篇。在这首诗中,完美的展现了诗人的美学思想,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相似文献   

18.
诗人之死     
黄梦菲 《文教资料》2014,(31):52-53
在世纪交替的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重复发生的诗人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有一些人对“诗人之死”产生了过分的赞颂和推崇,发展到关注诗人超过诗歌的地步。对于诗人的自杀我们不需要过分推崇,但诗人自杀与一般人自杀是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诗人之死究竟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却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出晚年穷途潦倒,忧国伤时而又无力用世的情怀。这也正是诗人忧患意识的深刻表述。  相似文献   

20.
废名的诗歌单纯、朴素而又清幽淡远,从整体上传达了诗人恬静闲适、旷达空灵的心境。废名诗歌的这一特色与诗人受到禅宗影响有极大的关系。离开诗歌直接映射诗人心境这一点而对废名诗歌强作深度解读,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