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李新梅 《广西教育》2011,(19):57-58
品德课堂"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要求教师在品德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进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见闻,使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良好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小学生轻贱自己生命、其他自然生命的事件频发,也在不断为小学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开展生命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导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5.
李红 《教育与职业》2006,(29):79-80
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建构是提高品德学科有效教学的关键。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必须是以“为生命而完善”为基本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生命原点,关注学生当前的、具体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并使其成为一个能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从而才能使品德教学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自己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教育《,品德与生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方式研究生活。本人在使用《品德与生活》这本教材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的综合性课程。由此可见,生活是培育品德的田园,优良品德作为生命的自觉成分,必须存在于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9.
用生活观、生命观、生态观引领课堂生活.是课程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品德与生活》课标的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但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生活引入和交流,而是价值引领的生命历程。只有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基础,实现课堂与生活对接,提炼生活中的品德内涵,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才能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其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使品德课堂走进生活,真正彰显生命  相似文献   

11.
庄丽敏 《教育》2014,(30):18-19
每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和完满人生之路,起步于早期的情绪与情感生活状态,即儿童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形成。儿童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期。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体验、感悟又是情感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儿童充分感受、体验,有效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3.
品德教学来自生活,生活不能没有品德,在我们周边处处蕴藏着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品德题材,发现与品德教学相吻合的学生生活切入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生活化的教学走进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把生命教育渗透于品德课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中。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巧妙地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深入其中,充分挖掘品德课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品德课成为学生热爱生命,分享生命快乐的最好场所。下面,本人以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生活的实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取素材,恰当地呈现素材,同时,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这些素材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题材,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教学只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文谈了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目标。本文阐述了生命教育视角下"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涵,针对小学生"健康与安全"的认知现状,结合当今小学生成长的特点、成长的环境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编排情况,探讨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在进行品德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考虑充分去开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小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以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小学品德课堂变成富有生活化的多彩课堂。  相似文献   

19.
王云喜  李梅 《学子》2014,(12):12-1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生活化极强、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影响儿童一生的重要学科。我经过多年的品德教学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品德教学的方法。一、鲜活的实例是最好的素材学会保护自己,珍爱生命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身边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教育价值,倡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明确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