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9年4月20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三)》特种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图案分别为"三打白骨精""智斗红孩儿""斗法车迟国"和"情阻女儿国",小型张"众神收青牛"。《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神话色彩浓郁的长篇神话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2.
星期三上午,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师生到宜兴善卷洞游玩。我们首先来到了宽敞的"狮象大场",早就听说善卷洞里怪石嶙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左边是一只龇牙咧嘴的狮子,瞪着一双大眼睛,好像在对着我们怒吼,右边是一只大象,它有着长长的鼻子和粗壮的大  相似文献   

3.
唐顺之的哲学思想"天机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仿生思想,其仿生思想的形成是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山林隐者,长年的野外生存体验和期望为世所用的政治理想及战斗精神使他对"白猿"这一传统仿生意象情有独钟。唐顺之笔下的"白猿"仿生意象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文化原型是完全吻合的,笔者以此作为《西游记》作者唐顺之说的另一佐证。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同《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称为明代的“四大奇书”。虽然都是“奇书”,但各有各的“奇刀处。《西游记》的不同之处是:人物奇、景物奇,故事奇、结构奇、蕴涵奇,奇思奇想、奇模奇样……然而,它的奇,又非“离奇”,让人不知所云,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相反,人们正是借助这些奇人奇事,奇景奇思,由奇入妙,由妙入玄,从中感受到智慧,幽默、魅力,思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和真谛。正因为如此,这部书,自成书至今400多年来,一直盛  相似文献   

5.
第一天 名著品读 1.品读《西游记》做做趣味题《西游记》的妖魔多,而且多有自己的巢穴,那些巢穴,也堪称为“洞”,请你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前文住洞的主人名?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74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我们宜兴人杰地灵,素有“陶的故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的美称。这是善卷洞国家风景旅游区的美景(电脑出示相关图片及音乐)。善卷洞的神奇与美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个同学都想到实地去看看,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下星期五我们就能实现这个愿望!那外出旅游前应该考虑哪些方…  相似文献   

7.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文体特征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游记》早期版本世德堂本为依据,研究了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和作序者的意图,认为胡适在《中国小说考证》中提出的"神话小说"的观点并非确切,反而远离了早期版本所提示的"寓言"之作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10.
认为《西游记》和《红楼梦》都受到了"石生人"的神话传说的影响,是按照"石生人"的模式来结构故事的。《西游记》比较严格地套用了"石生人"神话的故事模式,而《红楼梦》则由于创作时间晚,更由于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和其本身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这一故事模式有较多的变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著,问世已有400多年。《西游记》里说到唐僧和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在平顶山莲花洞消灭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金角大王和银角  相似文献   

12.
桂林山的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让桂林的山平地拔起,桂林山的"无山不洞,无洞不奇",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  相似文献   

13.
正"小西游"微课程,是我引领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过程中逐步开发形成的。因为切入角度体现了"微"的特点,阅读指导强调针对"小"学生的需求,所以名之曰"微习作"。"小西游"微课程是从妖怪切入的。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又切合《西游记》的内容线索;引领着孩子一起来玩"妖怪",也恰好体现了《西游记》滑稽意味与游戏精神。"小西游"微课程,以"妖之文"选文阅读为基础,带领学生走进《西游记》原著,再以"妖之卡""妖之像""妖故事""妖之乐""妖之剧""妖之辨"为序展  相似文献   

14.
精彩的导入是开启孩子快乐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我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曾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为导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前,我并没有按照惯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而是向孩子们讲起了他们最喜爱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个片段:  相似文献   

15.
《绿野仙踪》在艺术创作上借鉴、模仿了《西游记》,是比较有价值的神魔小说。《绿野仙踪》中的主人公冷于冰和《西游记》中的唐僧,都具有"内儒"的性格特征,他们是深谙儒家思想且付诸以行动的现实人,两者"人"的地位与身份有着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放大了现实的真实,也放大了寄托彼岸世界的虚幻。  相似文献   

16.
张锦池先生在《西游记考论》中,就《西游记》的创作本旨——即主题思想提出了"人才说"的观点。这种观点似乎不足以概括《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因为单从作者角度推究《西游记》主题似乎不妥,而孙悟空并非"治平"人才,大闹天宫的故事并未反映"英雄在下,小人在上"的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孙悟空的"齐天大圣"到贾宝玉的"遮天大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由美猴王到齐天大圣,最后封为斗战胜佛。《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三王号”:绛洞花王、混世魔王、遮天大王。这透露出两部小说在艺术构思、美学精神和价值意向方面的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8.
《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历来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但这部脍炙人口的传世巨作的“奇”在何处?奥义何在?该作传说及成书近千年来,在学界却是见仁见智、众言殊同的。因而对这一部奇书弥漫了一片认知的迷云,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化悬案和艺术疑阵。 《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一书,便是对这一千古奇书的赏析和解读之作。最震聋发聩的,是作者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短篇域外奇遇游历小说,《高言》采用了"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相结合的写作模式,将许多域外实情与传说集于一处,篇末结以作者评论。作品的具体内容体现出作者三大心理,即"华夏文化中心论"心理、搜奇显怪心理和说教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和风气,具有可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对明清时期出现的《西游记》《镜花缘》等一系列此类长篇小说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悟空的皮裙下是真空上阵,不仅不穿长裤,内裤也不曾有一条。比如《西游记》四十二回,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红孩儿之时,不愿在观音面前飞行:"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啊,恐掀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孙悟空不穿裤子的第一个直观结果,就是那红彤彤的屁股经常被人看到。《西游记》三十四回,孙悟空变做小妖潜入平顶山莲花洞,却被绑着的八戒认出:"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