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认为“卡夫丁峡谷”是喻指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波折,实施“不通过”行为的主体是俄国农村公社而不是俄国,“不通过”的方式是“绕过”而不是“跨越”,“不通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环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俄国公社是与资本主义同时代的东西;二是俄国公社处在资本主义陷入深刻危机、即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时代.我国学术界不少研究者只讲前一方面,不讲后一方面,是片面的.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前提条件是挽救公社,使其不遭灭亡.而"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我国学术界不少研究者把马克思所说的"俄国革命"解释成无产阶级革命,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讲的"俄国革命"实际上是俄国民粹派和民意党人推翻沙皇政府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犹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犹太人因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特别作用,引发了相关民族的妒忌和迫害。俄国犹太人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受到的迫害尤为明显,他们被从宗教角度直接定性为"剥削者"。斯托雷平作为俄国资本主义的积极推动者,深知宗教矛盾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他通过逐步扩大犹太人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权限、而不是全面取消对犹太人限制的办法,淡化宗教冲突,使俄国逐渐摆脱混乱,实现从依附社会向自治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前根本没有正式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是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俄国农村公社在种种前提条件下,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人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也无法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跨越资本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与此相反,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否定了“跨越论”,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缩短阶段的观点形成了有力的互证。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互相补充”的思想,找到了首先胜利的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没有得到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获取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他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俄国村社问题。马克思运用他的历史环境理论,通过对俄国村社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俄国村社发展前途两种可能性的预测性设想,指出,如果有成功的俄国革命的引导和利用与它同时代的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俄国村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但不是任何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本意中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某些阶段和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无论是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还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相关文献,马克思均没有提出“跨越”的思想,只是对该问题作了深入的有益的思考和酝酿。“跨越”是指俄国在落后的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不经过”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通过其他的社会发展道路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于洋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1):94-95,103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没有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理论界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曾提出过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的本意,卡夫丁峡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从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的四个稿本可以看出,尽管他在初稿和第三稿中提出了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但均是草稿,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将其中的任何一稿作为正式的复信,表明马克思自己也认为对该问题的考虑并不成熟。马克思确实对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作过一定的酝酿,但最后没有提出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所讲的“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含义 ,不是笼统地指资本主义制度 ,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灾难。“可以”是指可能 ,不是现实 ,而又绝不是不可能。从当时的外部条件和公社自身看 ,俄国都有“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同时 ,马克思也看到了公社所面临的矛盾。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要因各国具体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马克思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但不能做简单的对照。中国未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 ,并没有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之所以研究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马克思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孤立性等特点。对待俄国农村公社的走向问题,马克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对农村公社持中立态度,既不认为它具有生命力,也不反对它有生命力;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遭受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而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信稿中马克思又持乐观态度,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1.
"湖广填四川"是属于封建主义小农经济性质,而美国"西进运动"属于资本主义的扩张运动."湖广填四川"与美国"西进运动"对中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是实现完全"跨越"的战略决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中提到的"俄国革命"和"革命"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沙俄政府为革命对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坚持土地公有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向实施跨越的国家转移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三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提出,“从理论上说”和“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俄国存在着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因为俄国“农村公社”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它能够吸收西方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发展的波折和痛苦.但从俄国的现实看,农村公社“几乎陷入绝境”,俄国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趋于消失.马克思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两种设想,体现了发展道路选择上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后来被运用到整个文学艺术界,并在世界范围产生重要影响."陌生化"是通过对传统的解构和翻新,使欣赏者和作品之间产生距离美的一种创作方式.本文从油画创作的角度切入"陌生化"理论,重新整合其中"油画语言陌生化"的内容,发掘其内涵,探讨油画创作中"陌生化"方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麦天枢提出,现代化就是"西化",中国要建立"现代国家"、实现现代化只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认为西方"现代国家"的建立是依靠"妥协"实现的.本文认为,西方"现代国家"的建立不是依靠"妥协",其发展更不是因为"妥协".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对内不妥协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不妥协地侵略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建立霸权国家和殖民体系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中国不可能也不能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而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晚年设想中提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使得这种古代类型的公有制直接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或现实的起点。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艺技术形态和商品经济形态以及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牛本是一种动物,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牛",大多数情况下用的都是它的新义,即"不一般,超乎寻常", "牛"字的新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词义内部发展的线索.本文重点探讨了"牛"字意义引中的路线,并分析了"牛"义引申的内在联系性.时这种旧词产生的新义是应该写入词典进行规范,还是应该看成网络流行语而任其自生自灭,值得引起词汇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1861年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标志着俄国正式步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此次改革很不彻底,俄国农村存在着资本主义与半封建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地主经济,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地主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农业化的进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1861~1917年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揭示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