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表现现实生活,大大增强了作品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探讨毛泽东用典特色,化用诗句、神话入诗和民谚民谣的使用。毛泽东的诗词用词风格与曹操、辛弃疾进行纵向比较,彰显出毛泽东使用典故的豪迈气魄。  相似文献   

2.
“典故”是指诗词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者词语。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历史故事;②古代书籍中使用的词语。例如:①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唐宗宋祖,稽逊风骚。(《沁园春·雪》)例①引用汉代的历史故事,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刊狼居胥山为纪念胜利,筑土为坛,封山而还。表示宋文帝刘义隆想建立如霍去病那样的功绩。例②“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引用古书中的词语。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语体构成有四种类型:一是纯粹的口语体;二是白中带文的白话体;三是浅易通俗的文言体;四是诗、词、曲、赋等古典散文和韵文。但是,在《红楼梦》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运用中,最基本的语体是口语和白话,反讽表意是《红楼梦》的独创。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歌手许嵩的专辑中的歌词为文本,整理和分析许嵩的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典故的化用、意象的使用以及意境的营造,理出现代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歌曲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现代流行歌曲的发展,同时也使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明代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着意引用、化用明以前大量的古典诗词,表现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联系全剧结构等方面,同时,从戏曲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光辉起点,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我国古典诗词高峰的唐宋诗词也不例外。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用典、化意与艺术手法三方面来举其大略。 一 唐宋诗词中大量运用了《诗经》的典故,一些词语自《诗经》之后便具有了固定的涵义,被后世诗歌广泛沿用,兹举数例: 1.《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  相似文献   

7.
《沧浪之水》是阎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剖析,从用典这一角度来解析知识分子的蜕变.该小说用典特点鲜明,以“沧浪之水”之典,贯通始终;以知识分子典故自我剖析知识分子当下的出路;化用诗词典故来增强小说的思考力度。  相似文献   

8.
<正>用典是古典诗词达意抒情最经济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迹,以"精妙隐密"为人所赏。正因为如此,就给学生读懂诗情、鉴赏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鉴赏成为诗歌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鉴赏用典手法,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呢?一是丰富积累,知人论世。诗人运用典故是为了隐密、经济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那么了解相关典故涉及的人与事,就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对英美文化影响深远,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母题。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使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结构与《圣经》故事大体对应,让《圣经》故事发挥隐含的参照作用。探讨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琼瑶不仅是中国现当代一个重要的作家、编剧,也是一个重要的歌词创作者。其歌词作品拥有强劲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意蕴。琼瑶的歌词融古典与现代为一体,引用与化用古典诗词、营造古典诗词常见意境、借鉴古典诗词特殊修辞手法,并以其独特的女性的视角和深婉的风格特征,创造出属于琼瑶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1.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语言讲究文采,如珍珠美玉,既有闪亮的文采,又有丰厚的意蕴.诗词底蕴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现代诗词佳作于文章之中,使文章氤氲着厚重的诗香.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2.
我们编写《昆明方言词典》至今已历时两年,现已完成初稿。为慎重起见,我们特将《词典》中的部分条目先行发表,以求学界不吝赐教而使之更加完善。《词典》中的昆明方言词语是我们多年来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其间搜集、调查、记录和整理的工作皆颇费周折,例句是昆明人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昆明方言词语的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3.
论典故——诗歌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故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学以及史学诸领域。本文试图以唐宋诗词为材料,对典故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典故的形成典故,一般释为典例故实,常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历史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先秦作品中已用典故,多为民间传闻,如“牛郎织女”一典,已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楚辞》中亦多用典,比如《天问》中运用了不少民间神话、传闻。清代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作过考释,仍有一些不得其解。往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所用典故,多有出处依据。这些典故的出处大体分为下列各类:  相似文献   

14.
《足球报》是一份专门报道足球比赛以及与足球有关的各类新闻的报纸 ,其标题的拟就别具特色 ,其中最明显的特色便是引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方法。《足球报》标题的引用是指《足球报》借用别门类的词语、词组或短语、句子来制作标题。它之所以要引用 ,一是为了突出其报道内容 ,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二是为了醒目 ,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足球报》标题的引语来源很广泛 ,有各种格言、诗文、典故等。引用方式有明示引用、暗含引用、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正面引用和反面引用等 ,各种不同的引用方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多处征引《论语》,其中继承融合了《论语》中的思想.其征引方式主要有:直接引用或化用《论语》中成句;间接借用《论语》中句子意旨;袭用《论语》中词语;引用《论语》中人物、事例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考试》2008,(5)
用典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尤其是古诗词用典更为突出。我国古代文人为了使所写的诗词简洁含蓄和富有表现力,常常化用前人的语句,巧妙地运用典故来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据笔者统计,现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中,运用典故的就有半数以上。其中有  相似文献   

17.
<正>《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文采、韵律、气度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永恒魅力。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认为写作时要力求准确引用、融合化用、巧妙借用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人文性、丰富性,以达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东京梦华录》以"不以文饰"为其语言特点,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具有口语性与俚俗性、同时代性、丰富性等特点。该书中的方言词语,基本上是当时当地人们的口语,有些是市间俚语,是经过提炼的俗语。这些俗语中相当一部分阐释的是当时京都人对某物、某人、某种风俗、某种风物、某项杂戏的称呼,这些方言词语的运用使此书词汇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杨敬宇 《现代语文》2009,(11):106-107
本文考察了清末以来在其他粤方言文献中较少出现,但在粤讴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两个复句关联词语“千日”和“舍得”,并分析了它们的语言属性。通过分析发现,这两个词带有女性语体色彩,使用环境有限,这也是它们在日常用语中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